我国计算机图书业创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末,短短十几年,伴随着我国计算机产业的蓬勃发展,计算机图书业也得到相应发展。
上个世纪80年代末,当时一些大城市的书店中,常常见到许多封面标着内部资料、且印刷粗糙的计算机类图书出版物。当时北京的希望电脑公司、科海培训中心等是这些资料的提供者,以后一些国家正规出版社也开始零星出版计算机知识普及类书籍。
当时的国际环境是,国外以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技迅猛发展。我国在相对落后的环境下,引进了IBM PC系列微机,由于国内使用的计算机软、硬件几乎全是泊来品,此时计算机图书业就像一个刚刚落地的婴儿,就连产品说明书也受到大众普遍欢迎。
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从90年代初开始,国内的计算机图书出版摆脱原始状态,更多的出版社进入这一领域。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中国加入伯尔尼公约和世界版权公约,对外图书版权贸易逐步发展起来,计算机类图书成为版权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这个时期,计算机技术开始在我国迅速普及,对计算机图书的巨大需求,使计算机图书市场雏形初现。一批进入市场较早的出版社开始成立专业编辑部,一批有计算机专业知识的人才进入出版业。但是,计算机水平起点低、图书出版技术水平低、专业作者数量少是当时计算机图书出版业的普遍状况,即便如此,多数图书产品仍然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另外,传统的新华书店、外文书店开始开辟计算机图书柜台,一批民营性质的专业科技书店也加入进来。由于我国计算机技术迅速普及,为这个市场带来了巨大的读者群,而这个时期的读者是以入门普及为主。
种种因素聚集在一起,成就了计算机图书卖方市场。计算机图书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成长阶段,此时的计算机图书业尽管还处于幼稚年代,但前途一片光明。
进入90年代中后期,随着计算机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普及,计算机开始进入千家万户。市场规律充分显现出威力,计算机图书市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辉煌。
挑战与机遇并存是这一时期的主旋律。一方面,早期进入市场、尝到了甜头并占有优势地位的计算机图书出版社继续多快好省地加大生产规模,力求继续扩大市场份额。出书品种越多、覆盖领域越广,那么发展越快成为当时不争的事实。另一方面,尚未分到一杯羹的众多出版社也虎视眈眈,竞相进入充满诱惑力的计算机图书领域。
伴随着连续几年高速增长的中国IT业,计算机图书业也蓬勃发展。计算机类图书的销量占据了各类综合性书店相当大的营业份额,成为科技类图书中的生力军;计算机图书也是图书版权贸易的热点,计算机图书出版四强中的电子工业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的图书版权引进数量名列全国各类出版社的前5名(根据1990-2000年的统计数字);顺应市场而生的出版机制改革取得突破,“一社两制”(注:出版社原有机制与公司机制并存)得到认同。如同一个踌躇满志的青年,计算机图书业走进了一个高速成长期。
1999年是中国IT产业发生质变的一年。中国IT产业正式从PC时代快速步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冲击波及各大传统产业,大IT产业初显端倪。1999年,中国计算机图书业也第一次有了强烈的危机感,几年下来(此时,亦称为IT图书市场)已悄然成为买方市场。与图书市场一同成长起来的读者消费群,开始大胆地对有泛滥之势的计算机图书说不。
被计算机图书业高速发展的光芒所笼罩住的阴影开始显现。“品种打天下”、“速度是第一”等多年积累的制胜法宝不灵了;市场供货品种的过度泡沫显现,重复品种发货下降,退货增加,市场风险凸显。
同样是1999年,以清华大学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联合举办的“中国计算机图书四强联合展销会”为契机,国内计算机图书业进入了洗牌阶段,适者生存,弱者出局。由此,计算机图书业进入理性发展阶段。
伴随着2000年中国互联网业的思考,从2001年开始,计算机图书市场亦进入缓慢增长期。一些较小的出版社悄无声息退出竞赛,而一些大出版社纷纷调整出版策略和产品结构,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IT图书业正在走向成熟,计算机图书出版由无序到有序进而到理性的市场竞争,正是我国市场经济从起步到完善的一个缩影。
随着我国加入WTO后,仍处于发展阶段的中国IT图书业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面临着压力和挑战。发行市场的放开带来的影响不会是孤立静止的,对IT图书业的震荡甚至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目前,作为当前图书市场中最活跃、最富于变化的计算机图书市场,像IT产业一样,已经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我国计算机图书业必将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而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