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学出版社
你可以不同意论者的观点,但这绝对是一套精美的思想大餐。世纪之交,湖南卫视“新青年”栏目在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岳麓书院,在曾经诞生了“五四运动”和《新青年》的北京大学,举办了颇具影响的“千年论坛”。这些演讲在有限的时间内,提供了相当前沿、高度浓缩的信息。论者思想新颖,语言犀利、精美,涉及文学、艺术、历史、传统儒学、法学、教育、经济、网络、生命科学、现代传媒等多学科、多领域,真可谓“思想无疆,智慧在此”。
《千年论坛》一书是其后期产品。其中讲文化、历史和哲学的不少,有北京大学汤一介教授、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庞朴研究员、复旦大学朱维铮教授等。我以为透过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到研究和深刻论述,我们既可以从中理解中国的过去,也可以触摸中国的未来。
作为经济学教师,我尤其感兴趣的是经济学家对文化的研究。在《千年论坛》文稿中,经济学家林毅夫、张维迎就是把文化与经济结合起来讨论的。林毅夫演讲的题目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经济的发展》。他的演讲对传统文化既有肯定,又有否定。肯定的是传统文化的勤劳、刻苦、节俭,重视知识,重视长幼有序,讲信重义;否定的是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之下中国人的保守、知足、圆滑、自私、容忍各种社会不公,缺乏科学精神。细细品味,我倒是觉得在面对市场经济的时候,在林毅夫对中国文化的肯定中,似乎有着更多的应当否定的东西。例如,节俭虽然好,但如果节俭到不再进取,节俭到不敢消费、不愿消费、没有需求,那还有什么经济发展可言;又如,传统文化中的义,实际上是江湖义气的义,演化到今天就是哥们弟兄,与市场经济的契约精神格格不入。我赞叹作为经济学家的林毅夫对于中国文化的深厚功底,更推崇他关于从物质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文化层面的文化变迁规律的描述。按照这样的逻辑,随着产品的交融,制度层面的交融,我们的文化也一定会变得更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张维迎的演讲“法律制度的信誉基础”告诉人们,信誉是有价的,如果信誉不值钱,谁都不会去讲信誉,没有对产权的保护,没有对政府行为的规范和限制,人们也不会讲信誉。没有了信誉,法律是无能为力的。在我看来,这一命题的真理性在于如果没有信誉,市场上的“交易费用”就会太大。如果执法者本身的信誉也成问题的话,市场上的交易费用就会大到足以扼止交易的程度。
我很推崇经济学家把文化与经济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一方面因为文化是一个社会最深层的心理积淀,是体制变革中“路径依赖”的根源;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经济学不是一把螺丝刀,不是放在美国能用,放在中国也能用的,我们必须寻找历史与现实的均衡点。
笔者拈来的只是论坛文稿精彩的一斑,从《千年论坛》文稿中,我们还可以读到经济学家萧灼基、樊纲等人的精彩论述,读到长江学者刘忠范教授关于纳米技术与未来生活的演讲,读到中科院院士许智宏关于21世纪生命科学的演讲,读到欧阳志远教授关于中国探月不是梦的演讲,以及吴冠中教授关于中国现代化艺术走向的演讲。21场演讲,犹如21场思想大餐。(李义平: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