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不该缺失的忧患

2002-07-18 来源:光明日报 芮从东 我有话说

20世纪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世纪,基因工程、数码、网络、纳米、超导、空间站等新科技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福音,但从中国的庄子、法国的卢梭到近现代的海德格尔、尼采、埃吕尔等许多思想家却对科技高度发展给人类带来的伦理混乱、弱势群体的进一步贫困化、人的生存环境恶化,人的尊严、自由和安全的丧失,表示了深深的忧虑。

《高技术时代的人文忧患》一书举了一个机器人杀人的例子:阿莱达是日本川崎一家工厂的工人。一天,他修理机器人没有切断电源,在翻栅栏时碰了一下启动开关,于是机器人把他推倒在切割机上。据统计,仅在日本,到1987年8月止,就发生了十起机器人杀人的事。高妙的医学技术能使人起死回生,但又给人带来生理、心理、伦理上的许多烦恼。某地一对突遭车祸的相恋男女被送到医院时,男的四肢和躯干支离破碎,而脑袋完好无损,女的则相反。征得家属同意,医生将两人的身体拼接,手术成功,活下来的“他”,取名维西亚。但是,这个医学创造的奇迹却带来了许多问题:按性器官特征,“她”当属女性,按大脑神经中枢,“他”当属男性;另外,维西亚当属哪家的子女,两家争执不下;维西亚知道自己的恋人已经惨死,痛不欲生,性格怪异,完全不同于“他”的两个前身……

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年代,告诫人们高科技在给予人类带来便利、快捷和生活质量提高、生存时间延长的同时,还会带来多方面的负面作用,这是必要的,但这还不是该书重要价值之所在。该书的重要价值在于指出,在我国,由于科技不够发达,人们对高科技时代的人文忧患低于发达国家,这不利于防范和制止高科技发展的负面作用。同时书中还提出了辩证认识高科技发展和减少高科技发展负面作用的措施。

一项调查显示:我国公众72.5%的人认为科技发展利大于弊,而认为弊大于利的仅为1.0%。前者大大高于发达国家,后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公众对科技带来益处的肯定,无疑对我国大力发展科技有利,但对科技发展人文向度评价的不足将会阻碍对其负面作用的防范。公众在对科技的评价上多从物性效益出发,主要原因是科技知识的缺乏和人文精神的缺失。因此,作者在探寻发展高科技的人文途径时指出:首先,科技引起的人文问题,需要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来解决。科技发展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以一定的社会环境为基本条件,必然受到社会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同时,它的不断发展又决定历史、影响社会。其次,必须实行人文观念和人文环境的变革。日本消费者喜欢不惜高价使用最先面世的新产品,是“日本技术发展的一个重大积极因素”,而英国人喜爱闲暇而不是增加收入,则减少了国内市场的增长,限制了技术创新和对新技术的接受。另外,技术越高级,对它的人文关切就越主要,对它的人性化要求越高,因此,科学家、社会学家、政治家具有重大的社会责任,要保证高技术创造和使用过程中的人文目标的追求和高人文价值的实现。

《高技术时代的人文忧患》

江苏人民出版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