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城市化进入加速期

2002-07-19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近日,许多学者专家在讨论“十五”开局一年来的成果时,认为城镇化的进程有些徘徊,而城市化的步伐却坚定有力,它对于解决就业,缩小城乡差距,拉动经济意义重大。重新审视我国城市化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必将使城市化的步伐更快、更稳。

城市化滞后发展的历史

城市是现代产业和人口聚集的地区,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标志。新中国成立时只有5%的人口生活在城镇,95%的人口生活在农村,随后的四次大规模城市化运动,改变了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产方式。

城市化和工业化是现代化建设的两大推进器,国外的普遍道路是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发展,互相促进,而我国则由于历史的原因选择了一条“反城市化来推进工业化”的道路。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齐建国介绍,1949年到1978年工业在GDP的比重已达到48.2%,而城市化水平只有18%,城市化与工业化差距初现。在随后的21年中,中国工业以年均14%的速度增长,而城市化率平均每年才增加0.62个百分点,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反差进一步拉大。到2000年,我国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已达84.1%时,城市化率却仅为36.2%,城市化远远滞后于工业化进程,这也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

如今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平均水平已高达70%以上,全世界平均也达到47%,而我国只达到30%多。按照惯例,城市化率越过百分之三十就将进入加速期,每年城市化率至少应该增加1.58—1.66个百分点。而从1987年至1999年,我国城市化水平仅年均递增0.41个百分点。

城市化加速发展的共识

目前,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渐为人认识,城市化也被视为经济高速发展的动力所在。据测算,在现有水平上,城市化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直接拉动GDP增长1.5个百分点。以小小一个广东虎门镇为例,32平方公里的城区面积,年创造GDP达40多亿元、税收达17亿元、吸纳了70万人的产业大军,其城市化绩效令人刮目相看。

“三农”问题是近年来经济和社会问题的焦点,由于人多地少的天然矛盾,我国每个农户平均仅承包耕地约0.4公顷,人均收入也只有2000多元,生产率很低。占人口64%的农村居民却只消费45.2%的消费品,成为内需不足的首要因素。因此,只有大量的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让农民成为市民”,才能从根本上缓解人多地少的矛盾,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内需。城市的发展为农产品提供广阔的市场需求,为农村劳动力进城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还可以为农村发展提供所必需的生产资料、科学技术、商贸流通服务等方面的支持。

就业岗位的增加越来越依赖于第三产业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总趋势,而人口的聚集则是第三产业形成规模化需求的必要条件。据世界银行的报告表明,城市只有达到至少15万人的聚集时,经济效益才会到来。城市发展创造新的社会需求也同时带来大量新的就业机会,如建筑业、服务业、通讯业等产业的发展。因此有聚集规模的城市化是解决就业的主要途径。

城市化前景广阔的未来

占世界人口1/5的中国已正式进入了城市化的加速期,其城市化建设的进程无疑将对“世界城市化”进程作出巨大的贡献。

中国现有城市人口4.6亿人。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估算,到2050年城市人口要达到11.2亿,占总人口的70%,未来50年有6亿多人要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每年1000多万人,数量大,城市化率每年要增加一个百分点,而以往20年每年仅增加0.6个百分点,我们城市化的任务相当重。

从城市的数量上看,现在中国(除台湾省外)有城市668个,建制镇约1.9万个,到2050年,80%以上的县城将成为名副其实的小城市和中等城市,城市要达到2000多个,人口在十万以下的小城镇则要超过1万个,东南沿海的镇、村庄也都可能变为小城市。2050年,我国的特大城市,即市区非农人口超200万人的特大城市将达50多个,大城市150多个,中等城市500多个,小城市1500多个。

未来中国的城市数量和规模都将大大增加,同时必将更注重城市化的质量,城市化不是人口的简单集聚,而是产业与各种生产要素的集聚和有效整合。特别是应发挥中国的“后发优势”,在吸取世界各国城市化的教训后,扬长避短地选择道路,在抑制城市化病、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有中国独到的作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