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7月上旬来到北京市密云县时,当地正处于投资热的高峰。县对外经贸委9间办公室,分别同时接待几批投资者。清华大学一位教授说,他们与上海合作开发的国家“863”攻关项目“渗透气化膜”,原定在沿海地区建厂投产,以后发现密云的环境比沿海地区更胜一筹,于是把这个重大建设项目挪到了密云。美国国际通信科技公司(ICCC)董事长罗伯特·A·凯撒瑞说,他们决定分批投入8000万美元,在密云建设国际创新通讯科技公司,同样是看中了“密云县环境好”。
县委书记王洪钟告诉记者,截至6月底统计,密云已引进企业2600家,协议投资330多亿元,其中,英美、港台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外商投资2亿多美元开办了250多家环保型企业;中科院、北大、清华等18家国家重点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开办了80多家高科技企业。教育部、科技部已分别正式命名密云县为“中国高校科技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北京绿水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密云县与北京市区相隔一个半小时车程距离,企业与外界交往不如市区方便,但这并没有影响投资者的热情,为什么?记者问外国投资商。“交通不便可以通过通讯弥补,而环境却是谁也不可能代替的。”一位欧洲投资家回答说,密云的空气质量,一年到头天天都是优良,而且,空气中的负氧离子含量高于北京市区十倍,每立方厘米达到2000个,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大氧吧”,加上密云水库和周边一望无际的森林,像一个硕大无比的空调,将当地的小气候调节得如同中国江南水乡。在环境成为投资者首选条件的今天,密云县当然是最具吸引力的地方。
可见,环境就是财富。
密云县素有“北京粮仓”之称,铁矿储量高达9亿吨,单凭这两大资源,就足以成为京郊首富。为了保护密云水库地区生态环境,将县境内246个选矿场、2000多个矿点,以及水库周边110家企业全部关闭,16万亩土地退耕还林,还禁止水库周围19个乡镇放牧,并将300多条捕鱼船全部查封。
经济发展处处受到水库限制,农民收入年年捉襟见肘。“要想富,炸水库”,几年前,记者在当地采访时,个别库区农民公开这样说。
现在,密云水库一、二、三级水源保护区高达1300平方公里。谋生的空间比过去更狭小,照说库区农民应该更加不满。但事实正相反。过去认为水库阻挡了致富路的人,现在认为只有保住这“盆”净水才能致富。水库还是这座水库,为什么在群众眼里,它的地位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变化呢,记者问北京市委常委吉林。他说,这是因为群众从“水库制约论”中解放了出来,认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宝贵的财富、发展经济最雄厚的资源。对水库认识的根本性变化,为密云县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奠定了牢固的群众基础。
密云县建设全国生态示范县取得的这一重大成果,是县领导班子坚持用“环境立县”致富的事实教育群众的结果。近年来,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在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首位,密云水库水质始终好于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规定的二类水体标准;全县国内生产总值、上缴税收、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年均15.7%到71.8%的幅度快速增长。去年被评为“北京市山区水利富民综合开发优秀县”,今年上半年就完成了全年财政收入计划。农民得到绿水青山的回报,内心激起对知识的渴求,推动农村出现购书、读书、用书热。4万农民靠科技致富,年均获得销售收入七八亿元。现在进入库区,随处可见富裕起来的农民像爱护自己的眼珠一样爱护密云水库。
密云县建设生态县,目标是精品。他们一面为首都水源地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一面努力优化区域发展环境、改善城乡人民生活居住环境。2000年开始大规模旧城改造和城市建设,去年确定建设工程219项。完成这些工程,需要拆迁危旧房近90万平方米、新增建筑519万平方米、投资100多亿元。如此巨大的投资,钱从哪里来。
“通过经营城市解决。”县委书记王洪钟说,经营城市是市场条件下盘活城市资产的现实选择和解决城市建设资金瓶颈的有效手段。随后他向记者算了3笔帐:一是通过将县委招待所等政府设施及2000亩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把民政局等30多处分散的政府办公设施拍卖给县内外企业;将城市大街及建筑物广告设置使用权和部分路、桥、塔、亭、雕塑的冠名权向社会公开招标拍卖,共筹集到8亿元资金。二是通过外地企业投资开发、带资建设等多种形式,引进100多家外地企业参加密云县建设,给密云带来80多亿元建设资金。三是通过启动民间资本,扩大银行信贷规模,为城市住宅建设注入10亿元资金。今年建设工程258项,建筑总面积550多万平方米,需要投资103亿元。通过经营城市,现已落实近80%的投资。
一座美丽的城市呈现在眼前:白河穿城而过,两岸柳浪闻莺。道路平坦宽阔,两侧石雕雄伟。公园各具特色,园中景色迷人。图书馆、博物馆、少年宫给城市增添文化色彩,夜里华灯、水晶灯、礼花灯流光溢彩,充满现代气息。中央有关部门负责人说,密云县是名副其实的全国生态示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