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友人讲,南方某城市有一次演出,舞台上表演的是红岩故事,但江姐与许云峰不是视死如归的革命战友,而是一对卿卿我我的情人。近日又从报上看到,在一次演唱会上,一位青年歌手在一群孩子的簇拥下,演唱《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过去那种优美舒缓、深情哀婉的曲调,被用癫狂的“迪士科”节奏翻唱,并且歌手与孩子们又蹦又跳,又笑又乐,俨然一曲“欢乐颂”……
看来,某些电视剧对历史随意改写的“戏说”风,已有刮向舞台的趋势,表现为对严肃的、观众熟悉的传统剧目随意编排,进行“戏演”;对广为传唱的优秀歌曲改词改调,进行“戏唱”。这种不正常的文艺现象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生活中可以戏说、戏演、戏唱的人和事很多。但我这里所谈的“戏说”、“戏演”、“戏唱”有其特定含义:随意歪曲和篡改历史,逃避和消解崇高,嘲弄和亵渎经典。它们是在不该戏说的地方“戏说”、不该戏演的地方“戏演”、不该戏唱的地方“戏唱”。如此一路“戏”下去,将造成观众特别是青少年观众价值判断、审美观念的混乱,带来观众特别是青少年观众精神品位和文化格调的降低。这样的“戏说”、“戏演”、“戏唱”,违背了文艺创作的基本规律,逾越了文艺工作者职业道德的底线,必须予以纠正。
也许有人会说,“戏说”、“戏演”、“戏唱”,是为了适应市场、娱乐观众。这是一种认识误区。文艺作品除了娱乐功能外,更重要的还有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文艺创作在适应观众、适应市场的同时,更有培育和引导市场和观众的任务;文艺作品不只是商品,它更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屈从于所谓“快乐原则”,牺牲文艺的其他功能,既是对文艺创作的不尊重,也是对观众欣赏能力的不尊重。这几年,对“戏说”风不满的观众越来越多,事实已充分证明,靠“戏说”、“戏演”、“戏唱”,是不可能产生优秀作品的,靠刮“戏”风、玩“戏”法,也不可能真正地长久地赢得观众、赢得市场。
也许有人会说,“戏说”、“戏演”、“戏唱”,是一种艺术形式的探索和创新。这同样是一种认识误区。艺术创新不是猎奇,不是无根游谈,更不是胡编乱造、滑稽搞笑、哗众取宠。只有在尊重历史、敬畏崇高、珍视经典的基础进行的艺术创新,才能对繁荣和发展文艺有贡献,才能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才是我们提倡的探索和创新。真正的创新永远是严肃认真的,“戏说”、“戏演”、“戏唱”,拿历史当儿戏,拿崇高当儿戏,拿经典当儿戏,谁能从中见到一点创新的影子?
江泽民总书记在第七次文代会、第六次作代会上指出:“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人民奋进的号角。在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方面,文艺可以发挥独特的重要作用。”广大文艺工作者要认真学习贯彻江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肩担责任,心怀使命,把文艺创作真正作为一种崇高的精神创造活动,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行,用高尚的情操塑造人,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