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银河”精神耀九州

2002-07-31 来源:光明日报 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政治部 续丰收 我有话说

图为我国自行研制的“银河-Ⅲ”大型计算机


12年前,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人工智能工具国际会议上,第一项议程临时改为:向刚刚去世的一位中国科学家肃立默哀。这位科学家就是我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开拓者、中国科学院原学部委员、国防科技大学教授慈云桂。

1958年,在北国冰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国防科技大学的前身),刚过而立之年的慈云桂率领9名教学科研人员,拉开了研制我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序幕。这年9月8日,一台代号为“901”的样机诞生,这是我国第一台电子管专用数字计算机。样机作为向国庆敬献的礼物在北京展出,周恩来总理和朱德、陈毅元帅等给予了高度的赞扬,“哈军工”院长陈赓大将当即决定在学院设立计算机专业。从此,慈云桂与中国巨型计算机的开拓者们,开始了我国巨型计算机的艰难研制历程。

“科学的生命在于创新,只有创新才能跟上世界先进水平。”慈云桂和他的战友们的眼光总是盯着计算机领域的最前沿。60年代初,他敏锐地发现计算机发展的主流方向将是全晶体管化。于是,他顶住压力,及时调整主攻方向,于1964年末,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晶体管通用电子计算机。1978年,在他的主持下,我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大型计算机在国防科大问世。

随着科技的发展,巨型计算机日益显示出威力。1978年3月,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授权国防科工委把研制亿次计算机的艰巨任务交给国防科技大学。慈云桂担任亿次机工程技术总指挥和总设计师。他立下“军令状”:“现在我刚好60岁,就是豁出这条老命,也要把我国的巨型机搞出来。”他带领科研人员夜以继日,开始了中国计算机史上一次最为壮观的战役,也写下了中国巨型计算机事业上最为光辉的一页。

1983年12月6日,我国政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我国第一台亿次巨型电子计算机诞生了,原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欣然为之题名“银河-Ⅰ”,从此,“银河”亿次机像巨人一样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标志着我国计算机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聂荣臻元帅写来热情洋溢的贺信,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签署命令:给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研究所荣记集体一等功。当年,“银河-Ⅰ”亿次巨型计算机获得国防科技成果特等奖,慈云桂也因此荣立二等功。

翻开我国国产计算机的史册,数十种型号各异的大、中、小型计算机都凝聚着以慈云桂为开拓者的“银河人”的智慧和血汗。新一代“银河人”沿着“银河-Ⅰ”巨型机的成功之路,又先后研制出了“银河-Ⅱ”、“银河-Ⅲ”,实现了从亿次到十亿次、百亿次以及更高次级的跨越。

原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卢锡城教授在总结时坦诚而自豪地说:“这么多年来,论条件和实力我们不是最好的,但我们能够及时抓住机遇,敢于迎接挑战,敢于承接国家大型科研项目,敢于大胆创新,而且受领的任务,从来没有打过水漂,都保质保量地完成了。”

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实践中,“银河人”凝成了“胸怀祖国、团结协作、志在高峰、奋勇拼搏”的“银河精神”。这16字,是“银河人”几十年奉献、牺牲的生动写照。

周兴铭院士当年在研制“银河-Ⅱ”时,接到妹妹去世的电报,他呆坐了一整夜,任泪水直淌,却暗暗将电报揣进口袋,第二天又照常进了机房。

研制过程中,有的同志双腿静脉严重曲张,为怕做手术耽误研制时间,忍着疼痛保守治疗,疼得厉害时在脚下垫个小木凳。有的同志患“红眼病”,仍盯着屏幕进行PCB设计,眼睛疼得厉害时用茶水洗洗再干。

院长卢锡城患有胆结石,直到出差在外第四次发作才不得不做了手术。面对当前计算机人才越来越抢手,学院吸引人才困难的现实,他又鼓励自己的儿子——全校第一个硕博直读毕业生留校,加入“银河”巨型机研制队伍……

现任学院政委刘世恩同志每当讲起这支队伍时都十分动情。他说:“银河精神由银河队伍在长期从事银河事业中奋斗形成;银河精神的大力弘扬,又进一步凝聚起银河队伍,发展了银河事业。这支队伍在今天人才竞争激烈,计算机人才十分火爆的情况下仍能保持稳定,团结起来干大事,十分难能可贵,充分体现出以党的事业为重,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崇高精神。”

在新世纪到来之际,他们已制定出未来五至十年发展规划。全院上下,众志成城,正豪情满怀、信心百倍地向新的巅峰攀登。“银河人”说,贯彻落实江主席“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对计算机学院来说,就是要进一步弘扬银河精神,发展银河事业,创造新的银河辉煌。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