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有“中国制造”的商品进入日本市场是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新事物。虽然中日之间早就有贸易往来,但初期在日本上市的主要是中国的农产品和手工制品,后来逐渐扩大到玩具、服装和小日用品。真正由中国制造的家电产品等在日本亮相还是最近的事。
如今,摆在各种百元商店内(店内所有商品均为100日元)的小日用品,早已成为“中国造”的一统天下。专门从事中国制造的各种休闲服装生产和流通的UNQL公司,甚至被誉为日本平成时代的奇迹。作为纯中国制造的现代产品,中国海尔公司生产的专门瞄准日本单身贵族群体的小型冰箱已摆上日本大型超市的店头,据说十分畅销。总之,“中国制造”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已不可或缺,只是还没有形成像法国香水、意大利服装一类的世界著名品牌。
对于上述发展过程,旅日著名学者朱建荣在他的著作中有过一段精彩的回顾。他说:“我觉得自己能够在日本电视上占有评论中国问题的一席之地,首先应归功于祖国的发展变化。我1986年初到日本时,台湾、韩国的产品也只刚刚出现在地摊上,商店里根本看不到中国产品的踪影。而现在在日本各大商店里,标有MADE IN CHINA的商品已广为日本社会所接受。如今日本已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而中国则成为仅次于美国的日本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自身的发展,使得日本社会更需要了解中国,所以电视台需要中国学者出来作解说评论。”由上述描述可以看出,中国的发展壮大,不仅提高了中国产品在日本的地位,连在日学者的身价也随之倍增。
长期从事中日贸易的日本国际贸易促进会贸易投资部部长片寄浩纪先生则从专业的角度,深刻分析了这一变化历程及其影响。他说,与日中邦交正常化之前相比,30年来日中间的贸易额约增加了90倍。若单从中方对日出口来看,则增加了近200倍。更重要的是,中国对日出口的产品结构也正在从初期的农水产品和资源产品(石油、煤炭、矿产品等)向纤维制品和机械制品转移。
但是,片寄先生也指出,目前所谓的“中国制造”中的绝大多数还是日本在华投资企业生产的返销品,真正称得上“中国制造”的产品还不多。要想让更多中国品牌产品打入日本市场,中国企业的精英们必须认清两点:第一,时刻不忘“顾客就是上帝”这一市场经济通行的真理。而操纵市场取舍的唯一决定性因素则是顾客对各种产品质量的认可程度。第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除了部分传统产品外,某国制造正在失去其原有的意义。如今日本的日产汽车和三菱汽车的最大股东分别为法国的雷诺公司和德国的奔驰公司,但并没有改变这两个汽车公司生产的汽车特色或者产品“血统”。中国要想让更多中国的品牌产品走向世界,不妨大胆引进外资,扩大与外国知名企业间的合作,这样做肯定会为中国企业的发展带来无限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