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实践“三个代表” 加快哲学社会科学发展

2002-08-03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编者按江泽民总书记7月16日考察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讲话,是继去年8月7日在北戴河讲话、今年4月28日在中国人民大学讲话后,又次站在时代发展的前列,从治党兴国的战略高度,深刻阐述哲学社会科学的要性。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江总书记就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问题,连续三发表重要讲话,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充分体现了党的第三代导集体对哲学社会科学、对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和殷切希。为了认真贯彻落实江总书记讲话精神,实践“三个代表”,加快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本报特邀请理论界部分专家学者谈谈他们学习“讲话”的体会。

深刻理解“两个不可替代”的意义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慎明

江泽民总书记在考察中国社会科学院重要讲话中提出了关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两个不可替代”的重要论断,突出指明了哲学社会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令人深受鼓舞和启发。那么,我们应如何理解这“两个不可替代”呢?对于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和作用,江总书记在“8·7”讲话中,指出它是认识、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其研究能力和成果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四个同样重要”。在“7·16”讲话中,江总书记特别强调,在实践和理论的双重探索中,哲学社会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两个不可替代”的作用。我认为,这包含着两个方面的涵义。

其一,是在处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二者的关系上,社会科学与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作用不可替代。自然科学是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解决人与自然关系,使自然造福于人类的科学;社会科学则是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推动社会发展的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上,第一,社会科学为自然科学提供了世界观、方法论上的指导;第二,社会科学为自然科学提供了价值判断;第三,社会科学侧重在对人的社会关系的研究,其目的是主动调整生产关系,促进自然科学和生产力的发展。可以说,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是人类历史前进的两个车轮,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两个翅膀,二者缺一不可,更为重要的是哲学社会科学在其中还起着方向盘和火车头的作用。

其二,哲学社会科学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不可替代。我们可以从几个侧面来理解这种涵义,比如,在物质文明建设中,要依靠管理科学的研究和成果。管理科学研究的是协作、管理、指挥的科学,同样的物质条件,是否依靠管理科学,其产生的结果会大不相同,劳动者的素质、积极性如何培养和利用,也是相关的管理科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政治文明建设中,没有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就没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就没有社会主义制度;没有邓小平理论,就没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将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文化传承、正确理想信念的确立、人的全面发展、人民的精神支柱和民族凝聚力的形成,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

理论工作者的明确职责

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

两年来,江泽民同志三次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问题发表重要讲话,对我们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是极大的鼓舞、莫大的鞭策。作为一名党的理论工作者,学习了这些重要讲话,深感责任重大,更要有所作为。

进入新世纪,我们党面临着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繁重任务。完成这一任务,一靠党的正确领导,二靠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无论是党的领导,还是人民群众的实践,都希望哲学社会科学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江泽民同志从去年在“8·7”讲话中强调“四个同样重要”,到今年在“4·28”讲话提出“五点希望”,一直到“7·16”讲话明确“两个不可替代”和“五点要求”,表达了党和人民群众对我们理论工作者的期待和要求。我们要很好地学习领会,为党为国,明确职责。

江泽民同志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要努力担负起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职责。”这是迄今为止对哲学社会科学功能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职责的最为全面的概括,反映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对策研究的特点,体现了科学研究、文化积累和理论宣传的要求。

根据我多年来的体会,要做到“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要求,是非常不容易的,它要求理论工作者:第一,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而且要有竭诚为党为国服务的政治热情,要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和理论勇气;第二,要让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明确职责,而且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有力领导,在全社会形成一个尊重科学、鼓励探索,有利于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智慧和才干的政治环境和学术氛围。

应该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大环境是好的,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又极为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和理论创新,我们更应该自觉地承担起自己的职责,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团结奋斗,开拓创新,为加快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作出新的贡献。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

中国社科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京文

江泽民总书记在“7·16”讲话中深刻论述了哲学社会科学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两个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鼓励大家大胆探索,在实践中认识真理,服从真理,发展真理,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这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殷切期望,也是时代赋予当代中国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光荣使命,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努力实践。

经济学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研究的是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以及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等问题,其重要性显而易见。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当代中国,经济学的作用就更加突出。由于中国的国情不同,如人力资源特别丰富而物质与资金资源较稀缺,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而经济基础相当薄弱,工业化尚未完成又面临信息化、知识经济的挑战等等,这都决定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不可能以外国的经济理论为指导,照抄照搬无论是“东教条”还是“西教条”都会给中国经济造成重大损失,甚至带来灾难。只有通过对中国现状和历史的全面了解,深入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实践,学习、借鉴世界各国的成功经验,大胆探索,努力进行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建设起反映和代表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方向和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才能够发挥为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理论基础、咨政育人和服务社会的作用。

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学,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将其与中国经济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深入研究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如经济体制、经济结构、发展战略以及国际经济关系和国家经济安全等等,在实践中遵循与发现经济规律,升华理论,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对策建议。在这些方面,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例如,怎样处理好继续完成工业化任务和迎接知识经济新时代的关系;怎样更快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又保证国家经济安全和民族利益;怎样认识和实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最佳结合;怎样发挥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扩大就业机会而又能不断提高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怎样做好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问题;等等。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学,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要求经济理论工作者和广大实际工作者紧密合作,并向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其他学科学习,发展与加强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将信息技术和其他当代最新的科学技术成就应用到经济研究中来,扎扎实实,深入探索,经过长期的努力,才可能有所建树。

用社会科学知识提高人民素质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罗国杰

江泽民同志多次提出要大力加强社会科学的建设,他特别强调社会科学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重要作用,提出要用社会科学知识“来全面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是我们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一项重要责任。在当今世界的激烈竞争中,人才的竞争是一切竞争中最重要、最具有决定意义的竞争。能否培养出与时俱进、既有业务能力又有高尚道德素质的适应现代化建设的人才,是我们在这场竞争中能否夺取胜利的关键。如果忽视哲学社会科学的建设,我们就必然在这场竞争中失败。

大力加强社会科学的建设,就能够使我们正确地认识和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就能够使我们科学地认识并自觉地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我们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正在迅速提高,而我国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却亟待进一步加强和提高。在西方先进技术进入我国的同时,腐朽的资本主义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地腐蚀着一些人的灵魂,市场经济的消极方面,也容易诱发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滋生。因此,树立人们的自觉、自立、自强和自重的意识,增强人们抵御一切腐朽思想腐蚀的能力,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不但要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极大改善,同时还要有广大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丰富和道德境界的提升。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富裕的物质生活,人民就必然失去对社会主义的信心;没有丰富而高尚的精神生活,人民就会陷入享乐主义的泥坑。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在经济生活不断改善的同时,必须及时地加强对人民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注意充实和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社会主义美好的共同理想、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和高尚的思想道德,是一种无比强大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能使全国人民形成一种为振兴中华而英勇献身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是同经济发展的物质力量同样重要的的力量。大力加强社会科学的建设,必将极大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保证我国的经济建设沿着社会主义道路顺利前进。

要坚持优良的学风

北京大学教授黄楠森

江泽民总书记自去年在北戴河发表“8·7”讲话以来,不到一年时间里,三次发表讲话,强调要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这大大鼓舞和激励了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同时,他的讲话富于哲理,内涵深邃,切中要害,语重心长,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新世纪的繁荣兴旺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他最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察时对哲学社会科学者提出了五点要求,每一点都使我深受启发。作为一个哲学工作者,我对第四点“要坚持优良的学风”感触尤深。

江泽民同志指出:“要坚持优良的学风。要坚持严谨而不保守,活跃而不轻浮,锐意创新而不哗众取宠,追求真理而不追逐名利。”这几点对我国目前的哲学工作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同其他学科不同,哲学至今是一块意见分歧,争论不休的园地。无论东方哲学还是西方哲学从来就是哲学史,只有各式各样的哲学流派,没有得到哲学界公认的作为一门科学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以后,先是在苏联,后来在中国以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曾被公认为是一门科学。在中国,它虽然仍保留着它作为一门科学的地位,但实际上哲学家们的看法是各不相同的。

江泽民同志把哲学与社会科学并列,把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并列,他对哲学社会科学提出的要求就是对任何科学提出的要求。他提出的优良的学风也就是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态度基本上是两方面,一是目的,一是方法。目的要端正,方法要对头。就哲学而言,哲学工作的目的是追求真理而不是追求名利,这是由哲学的科学性质决定的。哲学既然是一门科学,哲学工作的目的就是要建设它、发展它、宣传它、运用它,而不应该以它为手段追名逐利。哲学既然是一门科学,哲学工作的方法就是要把严谨与活跃、创新辩证地结合起来,也就是把坚持基本原理与与时俱进地发展自己辩证地结合起来,把科学性与实践性辩证地结合起来。要做到这种辩证的结合对哲学工作来讲是十分困难的。

这种辩证结合对任何科学都是困难的,因为稍有疏忽就会发生偏差。严谨是必要的,强调过分就会偏向保守;活跃可以纠正保守,但强调过分就会偏向轻浮;锐意创新过分就会偏向哗众取宠。因此,江泽民同志告诫我们要坚持严谨,防止保守;力求活跃,防止轻浮;锐意创新,防止哗众取宠。由于哲学作为一门科学的问题还没有很好解决,这种结合当然就更加困难了。

在有些人看来,哲学不是一门科学,没有共同研究的对象,没有共同的观点;哲学是个性化的思想,是纯粹思辨的东西;哲学呈现出形态各异的哲学流派,这是哲学的常规,共同认可一种哲学倒是哲学的异化。如果大家都这样理解哲学,当然哲学就没有什么可以坚持和发展的了,就用不着严谨和活跃了,也没有什么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了。当然,多数人还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实践性,把它看成一门科学和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锐利思想武器,认为它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他们仍在孜孜不倦地把哲学作为科学来研究,来建设,来运用,来发展,来宣传,这才是哲学的正道。

史学研究要有时代感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郑师渠

江总书记在考察中国社会科学院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大力加强对包括历史学在内的各门传统学科的研究。江总书记专门强调了历史学等传统学科的建设,我作为一名历史学工作者,尤其深切地感受到了党中央的关怀。

江总书记对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建设提出了五条要求,其中一条强调说:“要加强对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在研究和解决重大课题的过程中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的发展。”这是对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发展规律的精辟论述。历史学虽是以人类历史为研究对象,江总书记的这个要求对于历史学科的发展同样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胡绳同志曾率先提出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主张打破以王朝更迭为标准的传统分期,代之以阶级斗争为主线,并以太平天国、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三次革命高潮为标志,重新审视近代史的阶段性发展。应当说,胡绳同志提出的分期问题,正是当时近代史学科发展中带“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这引起了一场学术争论,并最终大体形成了学界的共识。缘于此,新中国的近代史研究形成了自己基本的学科框架,并由此引出了对近代社会的阶级、阶级矛盾与阶级斗争;农民革命、资产阶级的改良与革命;帝国主义侵华等一系列重大课题的研究。尽管从今天看,上述的分期理论并不十分完善,还存在着许多偏颇,且引起后来的不少批评,近20多年来近代史研究又有了新的发展;但是,人们也须承认,其成就奠定了中国近代史学科继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这一学科史的具体事例,生动有力地证明了江总书记论断的正确性。江总书记指出的“要加强对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在研究和解决重大课题的过程中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的发展”,对于历史学来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史家唯有积极投身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关注重大的理论与实践创新,才能更好地推动历史学科的发展。这就是史家的时代感与历史感的统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中国现代化史、文化史、社会史、城市史等的研究,蔚然成风,就说明了这一点。我相信,江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将成为进一步推动近代史学科发展的强大动力。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中国社科院政治学所所长王一程

今年5月31日,江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他在考察中国社会科学院讲话中又进一步明确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进程,是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建设的进程。”

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的关键时刻,江总书记把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摆上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样重要的地位,标志着我们党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明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刻的认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步伐将会加快,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政治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文明,即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漫长历史进程中,所取得和积累的体现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积极成果。人类文明大体上可划分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个组成部分。物质文明是构成人类文明的基础内容,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则构成人类文明的上层建筑内容。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物质文明体现的是与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即经济制度相依存的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和进步程度,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立在一定社会的物质文明基础上,其中,政治文明体现社会政治法律制度的发展状况和进步程度,精神文明体现科学、文化、宗教、艺术、道德、伦理、哲学、经济、政治、法律等思想理论和意识形态的发展状况和进步程度。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地位、作用、相互关系,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中的制度形态和意识形态的地位、作用、相互关系,大体是一致的,即物质文明的发展状况和进步程度,决定着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状况和进步程度;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状况和进步程度,对物质文明的发展和进步起着强有力的引导、促进或者破坏、阻碍的反作用。

政治文明主要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形态。但一定政治法律制度的形成和完善,是在一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形态的制约和指导下进行的,一定政治法律制度的实现和维系,只能通过千百万社会成员遵守该制度的政治行为实践。因此,可以认为,政治文明就是由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形态、政治思想意识形态和政治行为实践所规定和体现的社会文明。

考察人类社会政治文明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自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人们对政治文明的向往,确实存在着某些共同的价值取向,如对民主、自由、平等、公正的理想和追求。然而,尽管人类社会的政治文明在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的社会更替中不断有所发展和进步,但是,民主、自由、平等、公正等价值追求却只限于在那些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的阶级即少数人当中实现,大多数人则仍然处于被少数人剥削、压迫和统治的地位。只是到20世纪,世界上诞生了苏联、中国等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后,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才开始发生质的飞跃:少数人剥削、压迫、统治大多数人的不民主、不自由、不平等、不公正的制度被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实践所否定,被剥削、被奴役的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但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苏联东欧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被断送。但只要我们从中汲取教训,就会建设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大力促进我国社会学发展

中国社会学会会长郑杭生

江泽民总书记考察中国社会科学院的“7·16”讲话、“8·7”讲话和“4·28”讲话一起,构成了指导新世纪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基本纲领。“7·16”讲话强调要发展包括社会学在内的各门哲学社会科学学科。这一明确的定位,对曾经中断近30年、恢复重建后获得巨大发展但仍相对弱小的社会学来说意义尤其重大。

首先,这一定位表明我们党在新世纪站在新的高度对社会学的重视和支持,这是与邓小平1979年3月30日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提出的社会学和其他社会科学一样“需要赶快补课”的著名论断一脉相承的。同时,它又表明,经过20多年的实践,我们党对包括社会学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和作用做了新的概括和肯定。“8·7”讲话指出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关系上的“四个同样重要”,“4·28”讲话指出的对哲学社会科学在治党治国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巨大作用等方面的“五个高度重视”及“7·16”讲话指出的在实践和理论的双重探索中哲学社会科学及其工作者的“两个不可替代”,都是这样的新概括和肯定。如果说邓小平的讲话,使中国社会学迎来了自己重建和发展的春天,那么,江总书记的三篇讲话则为包括社会学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创造了比以往更好的政策环境和体制条件。

其次,这一定位也表明我们党对包括社会学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在理论创新和中国化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7·16”讲话要求“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要努力担负起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职责”。为了更好地履行这一崇高的职责,“7·16”讲话对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建设提出了五点要求,“4·28”讲话则对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了五点希望。无论是五点要求还是五点希望,都涉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问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问题,“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的问题,优良学风的问题,既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努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积极学习借鉴各国人民创造的有益文化成果的问题。其中特别提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的问题。江总书记提出的这些要求和希望为中国社会学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这些要求和希望符合中国社会学百年的轨迹:“立足现实,开发传统,借鉴国外,创造特色”。只有沿着这一方向进行艰苦的探索,才能对经济体制转型中的中国社会的认识有所深化,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理论有所贡献,并从而对实际的社会政策的制订贡献自己的力量。

江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三个重要讲话,给了我们信心。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社会学一定会比过去得到更大的发展,一定会对改革、发展、稳定作出自己应有的更大的贡献。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