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杨文金:大学关键是要办出特色

2002-08-06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张炳升 我有话说


人物档案:杨文金,1955年出生,福建莆田人。现为莆田学院教授,原莆田高等专科学校常务副校长。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1982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后考上研究生,毕业后留在中科院从事科研工作;1986年获“全国首届十大前沿学科青年研究基金奖”;1987年应法国巴黎居里大学邀请赴法参加中法合作项目研究;两年后回到中科院,担任3个基金项目的负责人;1990年赴加拿大学习,获魁北克大学理学博士学位;2000年应聘回国。

记者:今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莆田学院”正式挂牌成立。获悉这一喜讯时,你有什么感想?

杨:作为一位海外归来的学子,看见家乡所发生的巨变,目睹了改革开放之后祖国的长足进步,我为此而感到由衷的高兴。我庆幸自己能回国为家乡的高教事业做点事情,赶上中国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并投身这一日新月异的大建设潮流。回国以来,我参与本科大学莆田学院的筹建,亲身体验其中的酸甜苦辣。当无数人的努力、几代人的企盼有了回报,我和全校师生一样,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学院的成立是莆田高等教育的一次历史性跨越,也给全院师生带来很大压力。古人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今后的路更长,要求也更高,需要大家十倍百倍地努力。

记者:你认为新创办的大学,应当如何定位、发展呢?

杨:我觉得,对于一所新办的大学最重要的是要办出特色来。莆田学院应该面向社会需求设置专业,学校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才市场的需求情况,为社会培养急需的高质量合格人才,同时要有长远的规划,努力建设一些有特色、可持续发展的学科和专业,体现现代大学的特点。

如何办出现代大学的特色来?首先要有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要有与国际接轨的意识。在专业设置、教学管理等方面都要大胆引进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经验。学科要软,知识、专业面要宽,要交叉和复合,尽可能为在校生打下广厚而坚实的知识基础;以学生为本,教学内容要有现代性和可持续性,培养的人才规格要具有兼容“本土化+国际化”的气质,要有面向未来、面向国际的眼光;学校要实行全过程的教学质量管理模式,踏踏实实抓好教学质量,争取一个良好的开端。学校行政管理队伍要讲究精干和高效。教育是一个漫长的系统工程,但也要讲究阶段的时效性,特别是新办大学起始阶段,更要有严谨、有序、高效的行政管理。像莆田学院这样新办的大学,要学习国外的行政架构和管理模式。

应该说,莆田学院的硬件还是可以的。华侨捐资和多方筹资盖起来的教学楼、实验楼很有气派,而且布局大方,绿树成荫,环境幽雅。学校的规模和气势,应该说已奠定了办所大学的良好基础。但是,办学更重要的还是看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高效率的管理水平。尤其像莆田学院这类新校更要如此,绝不能走传统办学的老路子。

记者:你的专业是地球化学,现在搞管理不觉得可惜了吗?

杨:国外一直推崇复合型人才。一个人学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做什么。我的专业虽然不是教育学,也不是管理学,可是我选修了专业之外的大量课程,如经济管理、会计、计算机等等。应该说,我的知识结构是比较复合的,而且我有较多的教学和科研经验。我出任学校行政管理职务,这也很自然,学校很需要,我也有努力实践争取干好的基础。搞好教学管理办好大学,是需要全身心投入的。当然,在国内特定的环境里,没有头衔和行政干预,有些事办不了。你想干点事,前提也必须有一个位置、一个舞台。出任原莆田高等专科学校常务副校长之后,我只想用工作来报答家乡的父老乡亲,把莆田学院办好。来校后,我主要抓两件事:一是建立校园信息网络。二是进行课程改革。学校投资300多万元,前后只花了3个月时间,建起“千兆以态网”,这在全国高校里都算是比较早的。1000多台电脑遍布全校各个角落,把全校师生送上了信息高速通道。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我主抓教学过程的规范化、科学化。去年全省大专学校计算机技能比赛,学校的专业组和非专业组都拿到第一名。这些荣誉的获得,对于年轻的学校是件极不简单的事。

记者:你不仅留过洋,而且在国内的大城市北京和广州都呆过,为何偏偏选择了各方面条件都比较差的家乡?

杨:我是个较为传统的人,尽管在国外生活了10多年,可在我的内心深处,一直对家乡有特殊的情结。我出生在莆田的一个小山村,只有教育才能改变地方落后的面貌。为了家乡教育的发展做点贡献是我理所当然的选择。促使我回国的直接原因,是莆田全市上下迫切办大学的决心。自古以来这里就有兴学重教的传统,至今还流传这么一句话: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作为我国对外改革开放的窗口,发达的市场经济与相对薄弱的教育形成较大反差。莆田要建设成为现代化的港口城市,要吸引外资,没有高素质人才、没有高校的支撑是不行的。家乡的父老们认为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把大学办起来。这种决心和魄力深深感染了我,也促使我做出了这一生最重要的抉择:踏上故土加入锲而不舍的办学队伍。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