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康年(左)与梁捷(右) 摄影 高腾
中国消费者对保健品产生“信誉危机”,保健品市场大幅度滑坡,60%以上的企业及其产品处于“亚死亡”状态。与此同时,近400个进口保健食品获得批准陆续登陆我国。面对保健品市场前有阻截后有追兵的紧急形势,中国保健科技学会作为我国保健品行业最具代表性的社团,正在制定措施,积极探索带领全行业突出重围、寻求建树之路。
记者:刚刚结束的中国保健科技学会第三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确立了本届学会的工作重点是制止保健品市场总产值下滑,提升产品信誉,使保健品走出信誉危机,重新树立消费者信心。如何理解这一工作思路?
朱康年:20世纪80年代,人们开始接触“保健品”。从1993年到1995年,全国保健品企业就增加了30倍,年销售额增加了12倍,成为全国发展最快的一个行业。当时保健品生产企业多达6000多家,2.8万个品种,年销售额达500多亿元人民币。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消费者对保健品产生“信誉危机”,导致保健品市场大幅度滑坡,一些叱咤风云的大企业也纷纷落马。面对这种情况,新一届中国保健科技学会,作为我国保健品行业最具有代表性的社团,将在未来的工作中积极参与、协调、营造和规范保健品市场,支持和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扶持、建立满足市场经济、企业运作、社会需求的行业支撑配套体系,推进行业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建设,协助政府、服务社会、造福人类健康。
记者:近几年,我国保健品市场从巅峰落入低谷,60%以上的企业及其产品处于“亚死亡”状态,您认为阻碍中国保健食品发展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朱康年:保健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面临复杂多变、形势严峻的市场竞争,我认为阻碍中国保健食品发展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保健品市场出现严重的信誉危机,由于一些企业的粗制滥造、夸大宣传和违规经营,使保健品在消费者当中的信誉度不断降低,消费者不仅对保健品的功效宣传产生怀疑,而且对其食品的安全性也存有疑虑;二是由于保健食品审批程序及技术要求与药品审评政策相比要宽松一些,加之一些企业投机心态严重和缺乏科技投入,急于挖到“第一桶金”,只想在短期内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不注重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造成大量的重复开发和申报,致使一些企业出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现象;三是企业在产品配方及功效成分上存在的相似性,造成了企业同质化过度竞争,直至发展到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而不择手段地在同行业间进行恶性竞争。
记者:这么说,无论是从总体发展水平还是从经济运行质量上考察,中国保健品产业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朱康年:是的,近两年来,保健品在“信誉危机”中经受了“洗礼”和考验。2000年,保健食品年销售额下滑到306亿元;而到了2001年,保健食品年销售额仅为175亿元。但是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保健品市场之一,这一点外国的保健品企业看得很清楚。就在国内保健品企业纷纷落荒而去的时候,洋品牌保健品已经纷纷抢滩中国市场。到2001年底,已有近400个进口保健食品获得批准陆续登陆我国保健品市场。虽然说外国的保健品进入中国后要有一个本土化的过程,但这一事实已给我国的保健品行业敲响了警钟:中国的保健品企业只有知耻而后勇,步入市场经济的快车道,才能突出重围,寻求建树。
记者:面对这种现象,我们怎么办?
朱康年:机遇和挑战是共存的。我们高兴地看到,世界正在兴起的“天然与绿色”、“整体医学”、“循证医学”的理论与中医药学是吻合的,中药保健品恰恰大多取材于绿色天然植物,安全有效,中国的保健品行业是大有前途的。关键在于经过反省和整合,重新振作起来,不仅要让中国消费者重新树立信心,而且要让中国保健品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竞争。我国的保健品企业正在合力冲出“信誉危机”的阴影,由中国保健科技学会发起的“中国保健品行业信誉保证”活动,正在呼唤保健品企业加强行业自律,加大科技投入,净化保健品市场,重新赢得消费者青睐,一个健康有序的可持续发展的保健品市场必将成熟发育。近期内,学会将扩大充实专家委员会力量,用科学和法律手段维护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在公正、客观、科学的基础上,研究已获准上市的保健品的科学内涵及功效,提高消费者的认知能力,从而提高生产企业的信誉度,达到搞活市场的目的;通过《保健品人群使用科学研究与评价》工作,拉动与展开行业标准的制定,最终达到行业标准化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