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网络语言已成为网民在网上交流必不可少的“通行证”,然而在日常生活的应用中,由于一些词汇沟通障碍,网络语言在带给人们新奇感觉的同时,也给人们的交流造成不便。这个问题也引起了主管部门的重视,国家语言改革工作委员会将于8月27日召开关于英文字母词以及网络语言的专家研讨会,邀请语言学家、作家及节目主持人共同探讨网络语言的规范问题。
随着这几年电脑网络的迅速发展,网络语言也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一些网上时髦用语,对于新上网的人和不上网的人来说,理解起来实在费劲。新近上网的陈先生表示:现在的网上新词太多,看得人一头雾水,比如“酱紫”、“打铁”之类的词语,让人晕头转向。自己被人调侃为“286”还不明白。一些中小学语文教师反映,现在一些学生在作文中使用一些网络语言,像“美眉”、“JJ”之类的话。他们一不了解是什么意思,二不知道对于这类问题该如何处理好。
孩子在网上使用网络语言聊天,也使一些家长忧心忡忡,一位母亲表示“现在实在看不懂孩子上网时的用语,比如‘88’、‘7456’之类,看上去就像天书,这样下去,又要和孩子产生网络代沟了。”
对于4000多万网民来说,网络语言有着独特的魅力。正在宿舍上网的一位大学生表示,网络语言也是一种文化。首先,为了省事,比如网上说“再见”,一般只用数字“88”代替,时间久了也就约定俗成。其次,不少网络用语有它自身的意义,比如“菜鸟”、“恐龙”之类,要是直截了当去说“你真是一个差劲的新手”,或是“这个真是丑女”,就感觉失去了应有的味道。还有用“灌水”来形容在论坛上滥发帖子,就很形象,换了其他词可能表达不出这个感觉。网上毕竟是一个相对自由的虚拟空间,用现实的规范去规范它,反而不大现实。
对于网络语言,专家们的态度经历了一个从“不屑一顾”到“研讨研究”的过程。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室主任陆尊梧研究员认为,现在对网络语言要谈规范为时尚早,目前规范难度较大。一是操作上不大容易,不好对网络语言的使用定出一个普遍的标准,说哪个词能用,哪个词不能用。二是执行起来比较困难,定出标准后就要执行,可是网民要是我行我素,爱怎么说还怎么说,那规范也就没有意义,反而丧失了权威性。
国家语言文字改革委员会的一位负责人表示,目前网络语言已引起了他们的重视,但是还处于研究探讨阶段,首先对网络语言要有一个比较好的了解和认识,然后才能决定何时规范,怎样规范。
对于中小学生在作文时怎样使用网络语言,有关专家表示,这个问题要区别对待,中小学生应从学好规范的汉语入手,对网络语言不能滥用,不能片面追求“奇”、“怪”,以造成沟通、理解的困难。当然,也不是对网络语言一概拒之门外,如果表情达意确实需要,使用当然无可非议,但必须以普通读者能看懂为原则。
既然现在还拿不出一个好的方案去规范网络语言,那么网络语言将走向何方?美、英等国一些权威词典已经收录了部分网络语言,作为国内普通话用词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是否也会收录它们?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室一些专家表达了他们的看法。
陆尊梧先生表示:“我们词典室的主要任务是增补、修订《现代汉语词典》,最近已经增补了一批新词,关于电脑网络的词就有‘BBS’、‘电子邮件’等。至于大量网络语言是否被收录还要再看一段时间。《现代汉语词典》以确定现代汉语词汇规范为目的,这一性质决定了收录新词的态度是: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既不能漠视不管,又不能照单全收。”
词典室助理研究员张铁文认为:“网络语言能否被收录还要经历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他举了个例子,比如前几年大家都把手机叫作“大哥大”,但是现在大家却都叫手机,反而少有人叫“大哥大”了。主管部门没有规定说“大哥大”不能叫,也没用行政力量来强制执行。但大家觉得“大哥大”这个词不好听,带点黑社会的性质。现在手机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没有必要把它叫成“大哥大”,于是这个词就被淘汰出局,中间还不到两三年的时间,这就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
新词的诞生更多的是靠约定俗成,大家共同认可,它就有生命力,《现代汉语词典》要收录的也就是这一部分新词。网络语言的发展将来也会有这样的一个趋势:即一部分像“大哥大”一样自生自灭;另外一部分将从网上走下来,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用语。
张铁文表示,现在词典室正在编纂一部《新词词典》,一些网络语言,比如“菜鸟”、“大虾”、“灌水”之类能够反映出新事物,又能被大家所接受,使用频率较高的词,将被收录进来。该词典将于明年正式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