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来自全国各地的160多名计算机学科的研究生坐在北京大学112电教室,倾听美国伊利诺斯大学阿贝纳—香宾分校计算机科学系韩家炜教授讲授的“数据挖掘”课程。这一天,韩教授讲的内容是“K方法分类”。
“数据挖掘”是国家自然基金委资助的学术交流项目——“龙星计划”的第5门课程。这个领域是当前信息技术研究的热门之一,旨在通过对网络中海量数据的分析,为人们提供自动决策支持。韩家炜是国际数据挖掘领域的权威,他到中国讲学是纯粹义务性质的,不拿一分钱的报酬。以下是记者与韩教授的问答。
问:为什么“龙星计划”只涉及计算机领域?学术水平如何?
答:这与发起者的学术背景有关。我们几位发起者都是搞计算机的。其中,赵伟是美国A&M大学的助理副校长兼计算机科学系主任。李明是加州大学巴巴拉分校的教授,是名校中最高档次的名教授。赵伟说,开始时要保证质量,所以几位授课人都是国际上知名的计算机学者。
问:你是怎么想到要回国讲学的?
答:我是1979年到美国的。我们这一届学生有相当一批在美国的大学、研究机构中任职,颇有建树。我们听到有这样一个交流计划,觉得很好。让国内更多的人了解国际前沿的研究水平,对于中国的经济腾飞和促进各方面的改革都会有好处。
问:你在国内讲授的课程难度与美国大学相比如何?
答:这次课程设置是30个课时,相当于美国研究生一个学期的讲课内容。美国的1个学期有16周,实际的授课时间大约是14周。我们在中国的课程要在1周内讲完,有点像压缩饼干了。
问:如何帮助中国的信息技术研究与世界同步?
答:我这次讲述关于“数据挖掘”的内容中,有些是国际上的研究前沿,有的内容来自几个月前刚刚发表的论文,学生们可以从我提供的线索中选择适合于自己的研究方向,进行高起点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