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多数民办学校来说,每个招生季都是一次必须严阵以待的争战,如果不身临其境,外人永远无法体会其中的“惨烈”。然而就在这一次又一次的洗礼中,万人大学诞生了,投资以亿元计的教育集团形成了。
每一个成功者都深知什么对民办学校最重要。在天津教科院对民办教育进行的一次调查中,被调查者对民办学校有几怕:其中一怕就是质量低。同样具有说服力的是,湖南省社会调查部门的一份问卷调查显示,调查对象在选择民办学校时首先考虑的是质量可信。
教育质量不同于一般产品质量,按照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助理巡视员瞿延东的观点,“教育质量是全部社会产品的堤坝”。然而,人们最关心的民办学校的质量究竟如何呢?“总体水平偏低,良莠不齐”,厦门大学教授邬大光与北京教科院民办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文源的观点谨慎而颇具代表性。在以质取胜的时代,一些民办学校靠质量发展壮大,进而形成自己的品牌;一些民办学校则在激烈的竞争中苦苦支撑。
应该说,民办学校的市场意识、危机意识比公办学校强,这是它们在多年的市场历炼中铸就的优势,但随之而来的是,过份忙于应试,忽视素质教育;教育教学改革力度不大,特色不鲜明;有的条件不足,质量不稳;办学行为缺乏规范,盲目性较强,教学秩序混乱。特别是一些民办高校,所设专业和课程缺乏科学论证,教学过程又缺乏严格控制,甚至难以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任务;许多学校为考而教,纯粹为应付文凭考试或自学考试;有的干脆将德育、体育课砍掉,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瞿延东说,办好一所民办学校需具备几方面条件:稳定足额增长的资金来源;学识好人品好的校长;一批出类拔萃的教师;良好的学风和校风;高质量的教育;高水平的管理和科学的教育理念。
然而,纵观我国民办学校的发展历程,多数学校都离不开这几个字:“白手起家”。在经费不足、师资不强的困境中挣扎,先天不足的民办学校办学者很难把质量放在第一位,他们每时每刻想的是如何生存下去。
尽管民办学校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筹资,但由于渠道不畅,目前多数学校的办学经费主要依靠向学生收取学杂费,这种日进日出的资金来源基本只够维持学校的日常运转,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日子最难过的要属民办高校,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公办普通高校的收费大概为学生培养成本的25%,以民办高校的学费为公办高校的两倍计,其收费仅为普通高校生平均培养成本的一半左右。以这样的成本培养大学生,提高质量的难度可想而知。
经费不足的直接后果是民办学校的教师、校舍、教学设备等的严重缺陷。仍以民办高校为例,据“百所民办高校”的调查,103所中2/3的院校专职教师队伍不超过40人,还有12.6%的院校根本没有专职教师队伍;68%的院校长期租用校舍,半数以上校舍面积不超过1万平方米;很多民办高校以职业技术教育为主,因而对教学设备要求较高,但它们中却大多设备陈旧,或根本没有什么教学设备。与此同时,教师队伍老化、流动性大、教育观念陈旧等问题越来越成为民办学校提高质量的桎梏。据吉林省的一项调查,民办学校中50—60岁的教师占57%,60—70岁的占21%。尽管老教师职称高,教学经验丰富,但相对来说精力较差,与学生在生理、心理上存在的反差也较大。而教学队伍的不稳定更影响了教育教学的长远规划。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顾明远曾撰文指出,世界各国的私立学校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以特色为生命,以质量为第一。他因此断定,未来的教育竞争,必将是特色的竞争和质量的竞争。
其实,市场已经越发明晰地显现——民办教育发展靠质量,质量即生命,而这也已经成为众多成功或蓄势成功的民办学校坚持的口号。
如何保证和提高质量,采访中,几位专家都提出,要树立全面的教育质量观。瞿延东认为,要在施教过程中保持高度的教育质量意识;同时积极选拔优秀教师,注重教师队伍的整体建设和素质提高;要有优秀的校长和管理人员;要精心组织教学,规范教学秩序;要加强教学研究,深化教学改革,严格学校的考试考核制度,加强日常的质量检查,建立灵敏的信息反馈制度;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她特别强调,应积极开展对民办校长和管理者的培训。
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的马庆发则指出,课程改革是当前民办学校提高质量的最佳选择,树立切合实际、独具特色的课程目标,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创造较为先进、超前的课程内容,唯此民办学校才能真正提高办学质量,办出特色。
而针对目前我国民办学校,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的民办学校大多以学术型模式为主的状况,上海民办教育研究所所长胡卫提出了另一种思路。他认为,民办学校无一例外地具有明显的选择性特征和买方市场特点,因此从它诞生那天起,就注定其办学类型应该是多样化的。在国外,私立学校被分为学术型、社会型、工艺型、发展型和补习型五类,中国的民办学校不该一个面孔,根据社会和市场需要,办学者应既办普通学校,也办特色学校、精品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