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郑州8月30日电被称为“地球上最后的秘境”的雅鲁藏布大峡谷,今天撩开了神奇的面纱——中国地质调查局《走进雅鲁藏布大峡谷》画册首发仪式暨大峡谷地区1∶20万区域地球化学测量成果评审会在郑州召开,我国乃至人类历史上首次对该地区进行大规模、深层次、网格式、系统性地质大调查的成果,展示在了世人面前。
雅鲁藏布大峡谷长504.9公里,平均深度5000米,最深处达6009米,是世界第一大峡谷。整个峡谷地区冰川、绝壁、陡坡、泥石流和巨浪滔天的大河交错在一起,环境十分恶劣。许多地区至今仍无人涉足,是地质工作少有的空白区之一。
党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后,大峡谷地区的科学考察工作正式列入议事日程,1999年河南省地质调查院在众多竞标者中一举夺魁,承担了国家地质工作重大专项——西雅鲁藏布大峡谷核心部位《1∶20万波密幅、墨脱县幅区域地球化学测量》。
去年3月,由河南地质调查院38名地质工作者组成的科考队进入大峡谷,他们穿密林涉激流,风餐露宿,克服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艰难困苦,包括震惊中外的易贡山体大滑坡带来的道路被毁、给养中断、通讯受阻的种种磨难,对大峡谷进行网格式全面考察。共行程26000公里,完成测量面积7938平方公里,系统采集各类地球化学样品2102件,获得基本数据63252个,首次获得了大峡谷地区密度最大、研究程度最高的地质资料。
通过考察,新发现综合地球化学异常98处,显示出大峡谷地区具有极大的成矿潜力。利用地球化学调查成果,圈定了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结合带的确切位置,科学解释了大峡谷的地质成因。此次调查还初步查明了大峡谷地区生态地球化学背景,为防治地方病、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提供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