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在京剧音配像总结会上的讲话(摘要)

2002-09-06 来源:光明日报 李瑞环 我有话说

同志们:

今天举行的京剧音配像总结会,是对17年来音配像成果的大检阅,也是方方面面参与音配像人士的大聚会。看见如此众多的音配像制品,听到大家热情洋溢的发言,想起音配像工程中经历的苦辣酸甜,真是心潮起伏,思绪万千。

此时此刻,我们不禁想起京剧大师、音配像总顾问张君秋同志。他是音配像的开创者,他不顾古稀高龄和多病之躯,把自己的全部经验、智慧、精力和心血,毫无保留地投入到音配像事业中,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没有他就没有音配像的今天。今年是他逝世五周年,让我们用这里展示的音配像成果告慰他的在天之灵!

我们不禁想起音配像制片人谢国祥同志。为搞好音配像的组织联络工作,他夜以继日,废寝忘食,频繁来往于京津两地,以至操劳过度,猝然谢世。还有几位老艺术家在音配像中呕心沥血,忘我工作,先后不幸辞世。让我们表示深切的怀念。

我们要衷心感谢参加音配像的各位老艺术家。他们以矢志振兴京剧的高度历史责任感,运用毕生的经验和自身的特长,担当起音配像的指导排练工作。他们搜肠刮肚,认真回忆,精心谋划,积极创作;他们言传身教,甘为人梯,严格要求,一丝不苟。许多老艺术家抱病说戏,坐在轮椅上指挥拍戏,让人扶着做表演示范,有的病重在床还坚持口传心授,真是感人至深。没有他们的努力就不会有音配像的“原汁原味、原模原样”,他们在音配像工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们要衷心感谢参加音配像的广大中青年演员。他们对国家尽忠、对师长尽孝,在音配像工作中担当了骨干的角色。许多人已是当代名家,为了保证音配像的质量,他们虚心求教,刻苦排练。有的同志放弃其他挣钱机会,甘于做出奉献;有的同志社会工作繁忙,挤出时间配像;有的同志不但自己配像,还做了许多组织工作。在配像中,他们克服许多困难,有些戏他们没演过,甚至也没看过,但在老艺术家指导下,从头学起,精益求精,力争神形皆似。没有他们的努力,音配像就不会有今天这样高质量的成果。

我们要衷心感谢参加音配像的全体录制工作人员。无论是录音整理、复排导演、电视导演、灯光布景,还是场记、剧务、字幕、合成制片,他们全神贯注,全力以赴。他们为搜集录音带千辛万苦,为整理录音带千方百计,花了很大的功夫消杂除噪、补缺完善。如果没有这些工作人员的同心协力、艰苦奋斗,就不可能有音配像这样好的结果。

我们要衷心感谢支持音配像的院团、戏校。音配像是在特殊情况下采取特殊方式进行的,没有自己的演员队伍,没有自己的剧场、行头、布景、道具等等,是他们顾全大局,不计得失,主动积极地给予援助,提供了开展音配像所需的条件。我常想,如果没有这些院团、戏校的支持,我们哪里去找那么多合适的演员、合用的行头、布景、道具。

我们要衷心感谢支持音配像的企业家。音配像没有专门的经费来源,靠的是东筹西措。起步时是企业家捐的钱,到了关键时期,资金拮据,也是企业家给予资助。有的人捐钱并不多,但那种精神给我们很大鼓舞。没有他们的慷慨解囊,音配像就无法进行。

我们要衷心感谢中央电视台。他们由领导到工作人员,自始至终都大力支持音配像工作。没有他们出人、出钱、出设备,积极安排录制、播出和宣传,使音配像尽快走进千家万户,音配像就不会有今天这样的成果,这样大的影响。

我们要衷心感谢提供录音带的单位和热心人士,特别是一些电台。他们千方百计帮助查找、提供线索,使一些珍贵的录音资料重见天日。特别是有些京剧名家的后人,无私地奉献了许多珍贵的录音资料。音配像原确定配像范围是“名家文戏”,原计划是200部,而今天录了355部,主要是因为有了新的录音带。没有录音就谈不上配像,录音带的支持是基础性支持。

我们要衷心感谢中宣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和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领导。他们鼎力相助,及时指导,尽可能为音配像工作排忧解难。北京市协助录制了评剧,上海市承担了一部分麒派剧目配像,天津市给音配像工作办了许多实事。

我们要衷心感谢各新闻单位。他们及时报道音配像的进程,经常介绍音配像戏剧的形成和有关知识,积极宣传音配像的意义,为音配像提供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我们要衷心感谢广大戏迷观众和京剧票友。他们对音配像满腔热情,理解关怀。一封封鼓励支持的信是我们克服困难、不断前进的动力。外交部戏迷协会是其中突出代表,这里赠送一整套音配像给他们,希望继续关注京剧事业。

京剧音配像是大团结大协作的产物,17年来参与此事的单位多达数十个、人次近二万,感人的事迹数不胜数,难以一一尽述。我们要向为音配像作出贡献的所有单位和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录制京剧音配像,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京剧艺术的抢救、传留和振兴。音配像的起因是针对“文化大革命”后出现的京剧剧目、演员、观众三断档的局面,希望抓住一些老艺术家还健在的时机,通过音配像复原、重现前辈名家的舞台形象,抢救濒临失传的优秀剧目,使京剧经典艺术得以保留、传承,为京剧的发展、创新提供必要的依据和示范。实践证明,当初的想法是正确的。现在录制的355出戏,基本上囊括了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以来京剧名家的主要剧目。总观这些京剧音配像,绝大多数都达到或近似当年的演出原貌,有些音配像剧目,不仅形象逼真,而且把握了流派艺术的神韵,堪称声情并茂、形神兼备,被京剧票友誉为美轮美奂、完美无缺。音配像的录音带,都经过精心选择、制作加工,都是同人同戏的最佳录音。我们希望有关图书馆、博物馆等单位,对这套音配像高度重视,为后世子孙保管好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把音配像、把京剧艺术传留下去,最重要的是,各京剧院团、戏校以音配像为范本,认真学习,对照音配像找差距,根据音配像多排戏,力争多演戏、多出人才,使京剧艺术繁荣起来、振兴起来。毫无疑问,京剧像其他任何事物一样,必须重视发展、重视创新,没有发展、没有创新,不能与时俱进,就没有生命力。京剧像其他任何事物一样,必须以继承为基础。没有继承就是空中楼阁,就失去了依据。事实上,京剧从诞生到现在,一直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不断演化和发展的,所有的京剧大师都有发展,所有的京剧大师都在继承前人方面花费了巨大精力。可以说,继承前人的成就,借鉴别人的经验,结合时代的特征,这本身就是发展。京剧艺术是“角儿”的艺术,“艺在人身,艺随人走”,京剧音配像恰是把“角儿”的音像传留下来。我们希望今后能演出更多的戏、能涌现更多的“角儿”。京剧音配像表现为对前人成果的忠实继承,但最终的结果应该是促进京剧的繁荣、创新和发展。

京剧音配像工作已基本告一段落,但不算结束。近几十年来京剧界人才辈出,剧目浩瀚,今后还会发现一些新的好的录音,京剧音配像仍应继续下去。中国戏曲种类很多,其中名家名剧名段也很多,从我们尝试录制的评剧和北方鼓曲音配像来看,效果是好的,音配像也可以推广到其他艺术剧种。

现在京剧音配像已日渐引起社会注意,但还远远谈不上普及,要切实搞好宣传、推广和发行工作。要把现有的音配像制作成物美价廉的光盘,通过音像制品的出版、发行、批发、零售等各种渠道,使之进入千家万户,使更多的京剧爱好者充分享受音配像这一成果。报纸、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要做一些适当的介绍、说明,使大众更多地通过音配像了解京剧、喜爱京剧、关心京剧。

京剧音配像后续工作很多,要统筹安排,逐项落实。要把音配像的精神、经验做为一项财富,认真总结,推广开来,不断升华,成为振兴京剧事业的一个动力。

同志们,我在今年4月说过,我期待在不久的将来,与大家一起分享音配像大功告成的喜悦。今天,这一时刻到来了,让我们共同为音配像工程的胜利,为京剧艺术的振兴而热烈鼓掌。(新华社北京9月5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