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随着中国制造业在世界范围内的崛起,“中国制造”相关问题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日前,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公布了国内第一份关于“中国制造”的综合性研究报告《科技创新与中国制造》,对中国制造行业作了全景式扫描;而在近日举行的“世界制造业发展与中国经济展望论坛”、“首届中国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上,“中国制造”相关问题都是众人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本报自7月份推出系列报道《中国造在国外》之后,再度聚焦“中国制造”问题,将出续刊登《“中国制造”的崛起:不争的事实》、《技术:制约“中国制造”发展的最大瓶颈》和《依靠科技创新提升“中国制造”水平》等文章。
这几天在沈阳举行的首届中国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上,制造业问题成为众多专家关注的焦点。专家们普遍认为,我国目前仍处在工业化阶段,经济增长主要还将依靠工业,制造业仍是未来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
“当前对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可能会有各种观点,但都无法否认中国制造的飞速崛起。‘中国制造’的崛起,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所长王德禄说。
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日前完成的《科技创新与中国制造》研究报告是《2002年中国科技发展报告》的主题报告之一,是一份关于“中国制造”的综合性研究报告。该报告指出,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生产国。据初步估计,我国目前已有上百种制造产品的产量在世界上位居首位,“Made in China”已经在国际上迅速崛起。
这上百种产品,囊括了家电制造业、通讯设备、纺织、医药、机械装备、化工等10多个行业。家电制造业中,2001年彩电的产量为3936万台,占世界份额29%;洗衣机产量为1443万台,占世界份额24%;电冰箱产量1279万台,占世界份额16%;电风扇和照相机年产分别为7661万台和5514万台,占世界份额都超过50%。在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话机年产9598万台,占世界份额50%。医药行业中,青霉素和土霉素的世界份额分别为60%和65%;维生素C稍弱,占世界份额50%。机械装备工业中的拖拉机和集装箱的世界份额更是高达83%,是中国制造业中世界份额最高的两类产品。
王德禄所长指出,“中国制造”崛起的另一个有力证据是跨国公司的制造环节近年来以惊人的规模和速度向中国转移。
王德禄介绍说,从1990年起,祖国大陆吸收投资已达2300亿美元,占亚洲总额的45%。在《财富》500强中,目前有近400家企业已经在我国投资了2000多个项目。在过去的几年中,包括微软公司、摩托罗拉公司、通用汽车公司、三星物产公司、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和德国西门子公司在内的这些世界知名的大公司已经在中国设立了100多个研究和开发中心及更多的生产制造基地。
在近日举行的“2002中国经济增长论坛”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指出,我国目前正处在工业化的过程中,“中国制造”的重要地位可想而知。至少在21世纪的前20年,制造业仍然是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邱晓华分析说,我国的工业化尚未完成,不可能强行超越工业化阶段追求和发达国家同样层次的产业结构,仍面临工业化的艰巨任务。许多研究表明,我国经济的比较优势还在制造业。巨大的市场容量,使制造业发展成为可能,而高速、优质、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更是制造业成长的保证。而另一方面,我国采掘业由于资源的限制,不大可能有过去那么大的发展空间;农业资源又存在不可避免的劣势;而服务业的发展本身又依赖于社会结构性的变化,只有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服务业的发展才会有稳定的根基。因此,制造业应该会成为我国今后一段时期经济发展的引擎。
“中国制造”的产品已渗透到世界各个角落。2001年,我国出口商品额达2660亿美元,其中90%属于工业制造品。
中国制造业的水平到底怎样?在近日举行的“世界制造业发展与中国经济展望论坛”上,全国政协副主席陈锦华在论坛上说,在世界经济史上,被称为“世界工厂”的国家,先后是英国、美国和日本,“我个人认为,从中国的综合国力,制造业的素质和竞争能力,特别是拥有的自主核心技术看,中国同先进的工业国相比,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经叔平分析说,在全球制造业的生产链上,我国的企业只摇荡在中低端,企业大都采取贴牌生产(OEM)的制造方式,外贸200强企业出口值有74%是通过加工贸易方式实现的。我国工业产品产量虽大,但品种少、档次不高、附加值低。技术含量高的“中国制造”产品在全球市场上远未形成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