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近年来,江苏城市农村富余人员异地择业正形成热潮,他们有两个去处,一是走出国门寻出路,二是走出省门找富路。外出择业已成为江苏就业的一大亮点。
江苏人一向善于审时度势,面对国内就业市场日趋狭窄的现实,就先行一步,跨出国门寻求就业渠道。针对全球每年2000至3000万人的劳务需求,不少地方积极行动。江苏中江集团去年新派劳务5000余人,同比增长了1000多人。江都市近年来组织了大量富余劳动力出国创收,仅一个郭村镇就有300多人跨出国门。
在跨出国门过程中,江苏人注重提高技术素质,由体力型向智能型转变。如劳务人员全兆龙,1998年出国后,学了两个月的钢筋工,由于工作认真,成绩出色,半年后转为代班,一年后又提为工长,变为管理员,劳动强度减轻,待遇反而大幅提高了。现在,分布在60多个国家的江苏人,在境外从事职业主要集中在建筑工程、服装、餐饮、服务行业,而在全国输出劳务的30万人中,江苏就占了六分之一。
走出国门带回了可观效益。据统计,仅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设计咨询方面,今年江苏新签合同额就达到12.57亿美元,比去年增长28.38%,完成营业额11.32亿美元,增长了41.3%,新派劳动力31852人次,增长了30%。新签合同额、完成营业额和境外人数已居全国第一。
在跨国就业的同时,江苏人还善于跨区域跨省流动,寻求新职业。现在江苏流动人口已达到700万人,占全省人口的十分之一。苏南、苏中流动人口今年增长很快。一个南通市就有60万人到长三角和广东等地打工,其中许多人从事建筑工程。扬州人则以“四把刀”(厨刀、理发刀、修脚刀、瓦刀)闻名,他们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扬州的邗江、江都至少有三分之一的人靠修脚奔上了小康路。此外,江苏的建筑大军走进了全国大中城市,建筑工程也在国内打响了牌子。苏南、苏中人找到了新饭碗,苏北人也不甘落后,今年由共青团组织开展的“北输南收”工程,为苏北劳动力到南方务工牵线搭桥,结果先后有5.5万人被安排新岗位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