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近观龙华“打工作家”

2002-09-18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易运文通讯员 李林 我有话说

“打工青年”成了“高产作家”

深圳市宝安区龙华镇的戴斌最近忙得不可开交,看信都看不过来。他写的长篇小说《我长这么丑容易吗?》在《西江月》杂志连载后,引起了打工者的共鸣,信件从各地像雪片般飞来。花城出版社看后也很感兴趣,建议他扩充到20万字,计划在年内出版发行。

今年34岁的戴斌,其正式职业是深圳一家保险公司的业务员。只有在收工之余夜深人静时才能花几个小时写作。到现在为止,戴斌已经在电脑前敲出了近80万字的小说,发表在全国各著名文学杂志或在出版社出版。

在龙华镇,像戴斌这样的“打工作家”还有不少,不过,戴斌也算得上是一个比较高产的“打工作家”了,在短短三四年时间里,他先后出版了中、短篇小说集《我们如水的日子》和两部长篇小说《男人的江湖》、《女人的江湖》。戴斌说:“是龙华的‘文学梦工场’圆了我的文学梦。”

龙华打工者的文学创作潮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一批从全国各地南下寻梦的青年落脚在龙华后,不少人在打工之余都喜欢动笔写些东西,并时常有一些散文、小说类的东西见诸于报刊。该镇有关部门见状,便因势利导,投资10万元,在街边建起了5个橱窗,起名叫“打工城”,专门刊载打工者的文章,让打工者们的创作欲有一块渲泄的地方。于是,更多的打工者拿起笔来,写作的队伍日益壮大。1991年成立了“龙华文学”,吸收会员230多个;1996年成立了龙华镇文学创作协会,会员达260人。可别小看这个镇级文学团体,通过文学创作,他们其中有9人成了省作协会员,4人成了市作协会员,有6人共出了9本书,不少人拿到了文学奖。

为了鼓励和扶持打工青年进行文学创作,龙华镇先后筹资创办了《龙华报》和《龙华文艺》,为打工者们发表文学作品提供了更广阔的园地;专门掌管镇里文化工作的镇文化站每年都要组织“打工作家”们外出采风,请作家前来讲课;凡是在区级以上报刊发表作品的,镇里拿出资金给予奖励……

文学氛围吸引打工青年

在龙华老街,曾有一间广为人知的“打工文学创作室”。这其实就是七八个酷爱文学的打工青年为方便创作集体租用的一间10多平方米的房子。这些打工青年大部分是在电子、服装等工厂打工的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他们白天在流水线上挥洒汗水,晚上和休息日便聚在一起讨论、交流、写作,编织着一个个五彩缤纷的“文学梦”。如今,从这个简陋的创作室里走出来的打工青年,有的当上了杂志的主编,有的进了机关事业单位摇笔杆子。

“当时一帮青年人真是到了‘疯狂’的地步。”谈起创作经历,从打工文学创作室走出来的打工作家杨怒涛不禁感慨万千。他告诉记者,他应约为一家杂志赶写一篇近万字的小说《远方路遥遥》,白天打工,晚上伏案疾书,连续三天三夜没睡觉,硬是把作品赶了出来。“因为有股创作的冲动和激情,当时一点都不觉得累。”杨怒涛回忆起几年前的往事仿佛仍在眼前。

“打工作家”群体和“打工文学”现象让龙华声名远播。许多在其他地方打工的青年也慕“文”而来。蛇口、龙岗、石岩、松岗等周边地区的100多名打工青年,先后跳槽来到龙华,加入了打工文学的创作队伍。打工作家李于兰就是其中一个。

1997年,李于兰带着对文学的一腔热情,从石岩来到龙华,边打工边从事文学创作。1999年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小说,14万字的《无花果》。然后便一发不可收拾。“是龙华浓厚的文学氛围吸引了我,是这里圆了我的文学梦。”李于兰如是说。

打工生涯激发创作灵感

打工作家们的经历证实了一条真理:“创作来源于生活”、“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据了解,打工作家们的创作题材,大都是取材于自己亲身经历的打工生涯。

1994年,戴斌揣着一纸初中文凭来深圳闯天下。他当过搬运工,卖过豆腐,办过职介所,干过推销员以及自由撰稿人,可谓经历坎坷。干得最长的,就数现在干的保险业务。

说起干保险业务,戴斌有无限感触;“这个行当,酸甜苦辣一言难尽,有时真是委屈得不行。”他告诉记者,长篇小说《我长这么丑容易吗?》的故事来源就是他的亲身经历。

有家企业是戴斌的老客户,该企业车队的车险业务一直交给他做,去年这家企业新上任的领导想找理由撤掉车队队长,要求戴斌就以前车险安全奖返还情况去车队当面对质,因戴斌没有满足其要求,他便向保险公司投诉。结果戴斌被公司领导领着登门道歉。那位企业领导对其一顿训斥,还说他土头土脑,看着就不顺眼。从该企业出来,戴斌一肚子委屈没处发泄,对着街边的垃圾桶就是一脚,大声呼喊:“我长这么丑,我容易吗?”就是这脱口而出的一句牢骚,一下子触发了创作灵感。他以《我长这么丑容易吗?》为题,写出了10万字的长篇小说,并引起了花城出版社的出版兴趣。

打工者的工作本来就已经够劳累,为何还能长年坚持艰苦的写作?外号叫“土豆”的戴斌说:“我从来不觉得写作是件苦差事,写作是我生活中最大的趣事,我只有写作的时候才感到自己生命存在的真实和愉悦。”

记者曾问李于兰:“如果不是在深圳,不是在龙华,你还能写出这么多小说吗?”“至少我不会这么专注于创作。因为龙华的相对优越的生活条件为我的创作提供了基础,起码我不用为一日三餐操太多的心。另外,这里多姿多彩的生活也激发了我许多写作的灵感。”李于兰坦率地说。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