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财经大学坐落在有“天府之国”美誉的四川成都平原上,与杜甫草堂相邻,绿树成荫,环境优雅,是“全国绿化先进单位”和“园林式院校”。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开拓与创新,这一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已经迎来了自己发展史上的第五十个春秋。
西南财经大学原名四川财经学院,始建于1952年,其前身可追溯到1925年成立的上海光华大学。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光华大学决定在川设置光华大学成都分部,抗战胜利后成都分部被赠予川内人士接办,更名“成华大学”。新中国成立后,经过1952年、1953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成华大学与西南地区另外十六所财经院校、综合大学的部分系科合并,组建成立了四川财经学院。建校之初至“文革”开始,是西南财经大学历史上的第一次创业时期。此时的四川财经学院是当时西南地区唯一的综合性高等财经院校,荟萃了西南地区大部分财经教育专家、教授,著名经济学家彭迪先、《资本论》的早期中文译者、有“南陈北马(马寅初)”之称的陈豹隐,以及知名教授杨佑之、李孝同、刘洪康、归润章、吴世经、刘心铨等一批学者俊彦皆汇聚于此。学校规模不断扩大,逐步闻名全国。
1978年,在“文革”中被停办的四川财经学院得到恢复,广大师生奋发图强,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展开了新的创业。第二次创业期间,学校发展迅速,变化深刻,1980年西南财经学院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主管,1985年更名为西南财经大学,并确定为人民银行直属重点院校。学校按照以金融学科为重点,其它各类财经专业相互协调、综合发展的方向,在教学、科研、后勤服务等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步,成为在全国财经院校中位居前列的综合性财经大学。
1995年,西南财经大学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新阶段:学校经国家批准进入“九五”期间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短短五年中,西南财经大学全面实现了“211工程”“九五”建设规划确定的建设目标和主要任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公共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各个方面经历了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学校总体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明显提高,综合实力大大增强,迈上了一个世纪新台阶。2000年2月,西南财经大学以独立建制划转教育部管理。
从1952年到2002年,半个世纪以来,经过一代代创业者的艰苦奋斗,西南财大已经成长为国内培养经济和管理科学高层次人才的摇篮、解决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研究基地。
五十年不懈求索、五十载春华秋实。如今的西南财经大学,已初步建立起了以金融学为重点、以经济学和管理学为主体,经、管、法、文、理、工相互渗透、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设有金融学院、保险学院、经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会计学院、财税学院、行政与公共管理学院、法学院、经济信息工程学院、语言文化学院、国际商学院、电子商务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和网络教育学院等13个学院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教研中心以及MBA教育中心等;拥有25个本专科专业,2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有金融学、政治经济学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9个省(部)级重点学科,设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等3个博士后流动站,以及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中国金融研究中心”等3个国家级教育与研究基地,拥有9个省级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同时还是全国首批注册会计师培养基地。学校师资雄厚,有教师和科研人员800余人,教授120余人,副教授230余人,博士生导师46人,云集了刘诗白、王叔云、曾康霖、何泽荣、赵国良、蒋明新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有突出贡献的经济学和管理学导师。学校还聘请多位国内经济学家、银行家、企业家为兼职教授。
西南财大的办学规模也不断扩大,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2002年9月,学校各类学历教育学生已达2万余人。建校以来,为国家输送了10余万名各层次毕业生,不少财大学子成为各行各业的领导和骨干。目前,有30余项教学成果获国家级、省部级奖励,学校被教育部列为“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大学生素质文化教育基地”,学校教务处、科研处与研究生部被授予国家级“先进集体”称号。1996年学校党委被中共中央组织部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1998年又获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党组所授予的“1993—1998年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称号。校园文化开展得如火如荼,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频频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赛、中国名校保险知识辩论赛、全国外研社杯大学生英语竞赛等重大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
面对新时期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重任,西南财经大学大力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管理体制改革,从1998年起,全面修订各专业教学计划,重点推进课程体系改革,积极促进教学方式与教管手段的现代化。从1995年开始,校园公共信息网分步实施建设;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教学与科研实验室得到大大改善。
近年来,西南财大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突出成绩。金融、工商管理、理论经济学等三个重点建设学科不仅顺利通过“211工程”教育部验收,同时学科水平也进一步提高。在2001年教育部的重点学科评审中,西南财大的金融学专业评审成绩位列全国同学科之首,政治经济学则是全国财经类院校该专业唯一的重点学科,也是西部地区理论经济学唯一的国家级重点学科。工商管理学科拥有西南地区首家MBA教育基地,从2002年起,MBA教育中心还开风气之先,开始了MBA体育管理方向人才的培养。重点学科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有力地促进了西南财大整体学科建设水平的提高。
多年来,西南财经大学一直注重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作为地方经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为四川省跨越式发展作出了贡献。学校教师和科研人员深入地方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参加了“中心城市综合改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工作,积极参与制定经济体制改革的战略规划。西南财经大学还长期为四川省委省政府经济建设出谋划策,为制定四川跨越式大发展战略提供科学的咨询论证。为此,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多家媒体的报道中,西南财大常常被称为“企业参谋”与“政府智囊”。
在服务于经济建设的思路下,以“中国人民银行模拟银行实验中心”、“中国金融研究中心”为代表的多个集开发、应用、培训为一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科研机构建立起来,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九五”期间科研成果总数为3975项,比“八五”期间增长138%,省部级以上成果获奖数从“八五”期间的41项上升到“九五”期间的84项。其中,《现代企业制度论》、《二滩经验:我国大型投资项目建设的新路子》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资本经营》获“国家图书奖”。为加强学术交流,西南财大举办了多个在国际上有着重要影响的大型学术会议,以教授论坛、博士论坛、社会名流论坛为代表的大型科研工程“光华讲坛”,也作为西南财大一个独具魅力的品牌得到国内外的高度重视。著名学者厉以宁、吴敬琏、肖灼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福格尔、施尔顿等先后来到西南财大,与师生们展开高层次、前沿性的研讨。学校出版社多次荣获新闻出版总署、教育部授予的“良好出版社”、“先进高校出版社”等称号。《经济学家》、《财经科学》杂志也被评为“首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等。
西南财大不断拓宽办学之路,加强对外交流,已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教育研究机构、金融部门以及国际国内著名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同培育优秀人才。设有与英国商联保险公司合作的“中国保险会计师培训中心”、与澳大利亚安盛·国卫集团公司合作的“中国保险中介人培训中心”、与日本精算师协会合作的“西南财经大学日本精算师资格考试中心”、与德国西门子公司合作的“西门子——SAP工商管理信息中心”和与美国纽约人寿国际公司合作的“纽约人寿国际公司——西南财经大学寿险管理(LOMA)考试中心”等多个专门教育机构;太平洋保险(集团)有限公司、台湾光华教育基金会投资1000万在我校设立了“太平洋——光华保险教育基金”。
目前,西南财大的办学条件已得到根本改善。仅“九五”期间,校园面积便增加1.5倍,目前已接近800亩,新建道路3万平方米,新增绿地8.3万平方米,新建、改造了大量教职工宿舍、学生公寓以及多种校园设施。
在这个知识经济已露端倪、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着崭新挑战的时代,为了抢占先机、取得更大发展,2001年9月,中共西南财经大学第十次代表大会上又一次吹响了前行的号角:开创第三次创业新局面。
第三次创业的奋斗目标是:学校的教育质量显著提高,办学实力进一步增强,办学条件和师生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努力把西南财大建设成为国内一流、部分学科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的重点大学。
学校制定了“十五”期间的发展规划:
到2005年,全日制在校生将扩大到15000人,年均增长约为9%;校园面积增至现在面积的2倍多,为1750亩,在温江县已征地1000亩建设第二校区;实施“科学研究精品工程”,力争完成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00项,科研成果获奖比例比“九五”期间增长20%。实施人才发展战略的“151工程”,在5年内重点培养10名左右国内中青年学术拔尖人才,50名左右中青年学术带头人,100名左右中青年教学科研骨干;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和联合办学,努力扩大学校在国际上的影响。
目前,“十五”发展规划正在紧锣密鼓地实施,为第三次创业顺利开局打下良好基础。西南财大的学科水平进一步提高,办学机制也取得新的突破,2001年底与四川省绵阳市政府科创园区管委会合作建设的“西南财经大学电子商务学院”于今年起招生;今年初,西南财大被批准为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的高校;温江新校区的建设正在进行,力争2003年新校区入住首批学生。
新的世纪,新的起点。走过五十年光辉历程,秉承“经世济民、孜孜以求”的大学精神,励精图治、与时俱进的西南财经大学将迎来建校史上更大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