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在通往徐湾村的颠簸山路上行驶,漫天的黄土,车里弥漫着灰土味。放眼望去,无际的黄土,裸露的沟坡。
这里是甘肃永靖县的山区,是我国缺水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年平均降雨量26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1500毫米。没有地表水源,十年九旱,百姓全靠采集雨水为生。“半夜出门去翻山,翻过一山又一山,鸡叫天亮找到水,回家太阳快落山”,当地流传的这首歌谣,道尽了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的饮水之难和生活艰辛。
为解决西北缺水地区群众的饮水困难,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自2000年起动员社会各界为西部捐建混凝土造的母亲水窖,以使当地百姓能利用雨季蓄集到人畜急需的雨水。我们前往的徐湾村,就是“母亲水窖”第一期工程的受益村。
一进村口,只见一位中年妇女在院门口边洗衣服边哼小调。她叫朵洗杜才,听说今天记者来,特意在门口等着我们。她说,以前没水,村里的孩子从不洗澡;乡亲们一年只能洗两次衣服,一次是过年时,一次是夏天雨水多时。现在,一星期能擦一次澡、洗一次衣服了。因为有了水,村里得妇女病的人少了,笑声也多了。朵洗杜才笑得合不拢嘴,尽管黄色牙齿还印证着缺水的遗憾。
卫顺女家的小院里,绿油油的蔬菜长势正好,大丽花娇艳地绽放着。院子里用水泥铺成集雨场,水窖口在靠近厨房的角落里。女主人兴奋地告诉记者,自打建了母亲水窖,生活用水再也不愁了,也能养牲口了,还第一次吃上了蔬菜,第一次有闲心种上了花。
董克明老汉带着我们来到村里过去唯一的水源——十里外一口泉眼旁,这个昔日全村最热闹的地方,现在已很少来人了。自打各户建起水窖,驴车拥挤、争着拉水的情景不见了。村支书韩登伦介绍说,由北京科技大学、电子信息集团公司捐助修建的200眼“母亲水窖”,解决了本村的人畜用水,现在家家院里种上了蔬菜,电视也开始走入农家。
一眼眼水窖的建成,让当地农民滋长了致富的信心,他们开始探索更多的脱贫路子。村长带我们来到山庄社时,村民吴显学正在自家暖棚里给羊喂食,四只羊个个膘肥体壮。“这种小尾寒羊个头大,价格高,繁殖快,很快就能下崽了。”这位西北汉子憨憨笑着说。乡党委书记周小明告诉记者,像这样的暖棚舍,徐湾已修了130多座,每家都能保证有一个,一个暖棚可养3头猪、10只羊,仅这项副业,将使每户收入两万多块。
爬上山坡,眼前是漫山的鱼鳞坑和层层梯田,这是群众为了集住雨水,使树苗和牧草成活而修建的。坡地上及膝的胡麻黄澄澄,套种的苜蓿也已半指长。村长告诉我们,现在全村已集中种植牧草3000多亩,连过去见都没见过的百合,也在这块贫瘠的土地安了家。在徐湾,发展畜牧业和增加经济作物比重,已成为干部、群众认准的两条致富的道道儿。虽然目前经济效益还未凸现,但村长的话里充满了信心:“我们看到了希望,争取今年就让全村的乡亲致富!”
徐湾,是“母亲水窖”造福西部的缩影。同行的全国妇联“水窖办”同志介绍说,截至2001年底,这项公益活动已建成集雨水窖54050眼,小型供水工程731处,受益人口达38.47万人。在西部干旱地区,建集雨水窖,已成为帮助群众脱贫的重要的路子。
然而,广袤的西部,目前的捐助远不能满足干旱之地群众的渴望。甘肃省妇联的同志介绍说,尽管母亲水窖专项基金在妇联所有的基金中是规模最大的,但相对于西部的需求仍只是杯水车薪;如何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效益,成为各级妇联同志日愁夜思的问题。
徐湾归来,当地群众渴望和感激的眼神,经常在记者的眼前晃动。那种眼神,连同那些干渴的土地,仿佛在呼唤着更多的爱心,更充沛的及时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