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0月27日,求是杂志社、光明日报社、上海市委宣传部、云南省委宣传部四家单位在京联合举办了迎接十六大的重点宣传片——六集电视理论片《东方之光——“三个代表”与理论创新》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各界的专家学者、有关单位的领导共60余人出席。陈汉元、贾春峰、彭加瑾、汤恒、王啸文等同志在会上发了言。求是杂志总编辑王天玺、社长高明光,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吕新奎,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何东平,国家广电总局副总编辑王健儒等有关领导出席了会议。现将研讨会发言摘要刊登如下:
王健儒(国家广电总局副总编辑):这部片子是振聋发聩的力作和精品。第一集从《易经》讲起,《易经》的精髓就是“变易”,变易就是“与时偕行”、“适时而进”,就是“与时俱进”。《东方之光》注意到了中国文化一脉相承的内涵,弘扬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和勇于变易的精神。过去宣传理论的东西,都是直接从理论上、政治上讲起,而没有从文化的角度融会贯通。《东方之光》在这方面做了大胆的、可贵的尝试。
《东方之光》调动了电视的各种艺术手段,把理论片拍得像艺术片一样,这是独具匠心的。过去拍理论片,感觉很生硬。其实平和的心态最容易被老百姓接受。这个片子的显著特色就在于让人在浓厚的艺术化的情景中潜移默化地领悟到先进理论的魅力。这部片子的画面、解说、歌曲,乃至每一个镜头都有一种寓意,甚至一根蜡烛也拍得像一幅油画。许多原本可以用资料剪辑的镜头,导演都以新的眼光到实地重新拍摄,从而给人以新的感觉。为了画面的艺术性,导演对许多历史资料也作了精细的处理。因此,这部理论片的美感不亚于电视剧,这是一种理性成分很强的美感,使人在赏心悦目中得到深刻的思想启迪。电视政论片到底应该怎样拍?希望电视界的同志们以这部片子为借鉴,进行认真地研究、探索。
汤恒(中宣部文艺局助理巡视员):看了这部片子,感觉思路非常开阔,精神非常振奋。这是一部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宣传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宣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生动教材。作为一部电视作品,在具体的创作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立意非常鲜明,非常高远。作品紧紧围绕“三个代表”与理论创新的关系,牢牢抓住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从不同的侧面展开论述,使创新犹如一根红线,贯穿始终,突出主题,揭示了根本,把握了关键,深化了我们对理论的认识。
第二,历史文化感非常强。作品的第一集叫做“历史之门”,从历史视角切题,讲到了《周易》的创新思维,提到了《左传》等很多中华民族的古典名著,提到了西方科学技术的进步,提到了我们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曾经有过的辉煌和落后,得出的结论是:只有在中国人民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大地上建立了中国共产党以后,中国人民的创新精神才发生了历史性的飞跃。整部作品洋溢着一种充沛的历史文化意识,既有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也有世界优秀的文明成果的演化史,更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还有外国的科技和制度文化的历史等等,旁征博引,视野开阔,给观众一种历史的纵深感、文化的纵横感。
第三,艺术表现形象生动。这部片子把理性思考和艺术思考、情感抒发和理论表述结合起来,把历史的回顾和现实的描绘结合起来,充满着诗情画意,充满着时代激情,是一首哲理诗、政治诗、抒情诗、史诗、颂诗,体现了文化创新的探索精神。在电视画面的拍摄上和资料的运用上都很有特点。第一集里有两棵树,第一棵树是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那棵著名的“牛顿树”,另一棵就是求是杂志大院里的这棵见证了五四运动的数百年老树。这两棵树联系起来,在细节运用上,增强了这个片子的艺术张力。同时,也有像列宁发表演讲、甲午海战、八国联军进攻大沽口炮台、莱布尼兹头骨等很多珍贵资料。这些资料的运用,确实对增强论据的形象性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另外,这部片子能自己拍的就自己拍,既美又实在,展示了改革开放,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带领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给人一种浓重的美的享受和深刻的思想启迪。
陈汉元(中国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会长):“理论”在我的概念中完全是书面的东西,需要反复琢磨。而电视就是一看而过的娱乐性的影像,倒回来再看的可能性不大。《东方之光》敢在电视上讲理论,这种大胆创新的勇气我很敬佩。
我最深的印象是这部片子把理论观点讲得很清楚,很深刻,很有说服力。作为同行,让我印象更深刻的是电视画面。我专门打电话问了导演,帕瓦罗蒂等三大男高音在紫禁城演出,画面没有那么好看,你这个背景是深蓝色的,很多画面本来不是那么清晰的,可到了这儿却很清晰,很干净,为什么。他说都进行了处理,这等于把旧衣服送到洗染店里,这个工夫下得很大,成本不低。还有很多片段,完全可以用现成资料,可他没用,而是按照自己的理解重拍的。这种严肃认真的精神,值得同行很好地琢磨,很好地学习。本子很扎实,导演调查研究很充分,12天跑那么多国家,拍那么多画面,而且都是有效的,很不容易。很多画面和镜头是架了轨道的,减振器都用上了。正是因为导演用拍艺术片的办法来拍这部理论片,所以拍出来的画面非常流畅,非常稳,避免了拍新闻片的一些弊端。
这个片子之所以吸引人,一个是剧本本身的说服力,一个是画面给人带来的美感,让人觉得舒服。总体来讲,这部片子确实深刻、好看,这是我对片子的最高要求。它的深刻性在于作者以一种普及性的方式来表现深刻的理论,而不故作深刻。由于整个画面的逻辑性很强,画面很流畅,会有比较多的人愿意看,在业内也会让大家刮目相看。我感谢这部片子的发起单位和制作人员所作的努力。
贾春峰(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会副会长):《东方之光》很有感染力、吸引力和启迪力,是一部具有创新意义的成功之作。一是好听、好看、好记。许多画面和图像拍得很美,在视觉传达上给人一种流动顺畅、连绵不绝的美的感受。这是一种庄重的美,一种凝重的美,一种厚重的美。每一个镜头都把独特的文化底蕴表现出来了。二是入耳、入脑、入神。解说词很动听,有些话一下就能记住。比如在第二集里,列宁在为上前线的红军战士送行时的录音资料选得很好,很珍贵,一下子调动起人们内心的冲动,激发起一种昂扬的斗志,催人奋进。三是大众化、通俗化的表达方式,蕴含着深刻的科学理念,闪烁着迷人的哲理之光。四是集知识性、理论性、艺术性、形象性于一身,可以作为简明的思想史来看。五是以创新的形式来宣传理论创新,把感性的认识与理性的分析、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交融生辉。这就使得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教育引人入胜,易为广大干部群众所接受、所掌握。从理论宣传、理论教育工作来说,这是一个重要创新,值得提倡。
周为民(中央党校《学习时报》副总编):这是一部有思想、有气势、有文采的优秀的电视理论片。它充满激情,有丰富的想象力,体现了对党的理论宣传工作的一种高度的主动性和责任感。
电视片主题是讲理论创新,突出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创新。它从各个方面纵横捭阖、视野开阔地阐述这个思想,震撼力是非常强的。它始终着眼于中华民族振兴这个大目标,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深刻性、重要性。它始终从一种厚重的历史感出发,考虑我们今天遇到的问题和今天中国共产党要解决的问题,在这个基础上来阐述“三个代表”的意义和内涵,这是《东方之光》非常鲜明的特点。
这部片子还集中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应该具有的党性。它从理论、思想、文化的角度,阐述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什么样的党,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形象,应该对历史、对国家、对民族具有怎样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宣传党的理论,需要一种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打好主动仗,就是要生动、出色地做群众的思想工作。怎样以一种高格调、高品位的形式更加有效地把思想和理论传达给我们的干部群众,应该说,《东方之光》进行了一次非常成功的实践,这里面的经验值得总结。
王啸文(《当代电视》执行主编):看了《东方之光》的开头之后就被吸引住了。这部片子之所以能够在众多的献礼片当中脱颖而出,确实有它的特点。
《东方之光》不仅展现出一种新的意境,而且它完全称得上是一部闪烁着真理之光的政治抒情诗,是中国当代电视一次充满创新精神的成功尝试,也是该片创作者献给党的十六大的份量不菲的一份厚礼。
《东方之光》内容博大精深,视角独特新颖,气势磅礴,结构恢宏。它纵览中国上下五千年,比照世界文明发展史,以无可辩驳的史实、精致多彩的画面和诗一般的语言,向人们揭示出一条真理——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走向新世纪的中国人民,心中托起一轮理论创新的太阳,这就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品热情地讴歌了中国共产党建党80多年来的辉煌历史,突出了改革开放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