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艰苦奋斗 与时俱进 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

2002-10-10 来源:光明日报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党委书记 张锦高 我有话说

近年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紧紧抓住“211工程”建设和高校扩招两大机遇,实现了从单科性地质学院到以地学为主要特色、多学科综合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的转变,实现了在校学生规模的成倍扩张,推出了一批以“金钉子”为代表的标志性成果,校园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明显改善,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和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在招生规模逐年扩大的情况下,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位居全国先进水平,第一志愿录取率逐年攀升,新生质量越来越高,学校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我想,今天的成绩是我们对建校50周年最好的纪念,是对学校创业者们最大的安慰。

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学校生存环境的变化以及学校自身的变化尤其是学科结构的转型和学校规模的扩大,对我们的治校理念、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和管理体制提出了严峻挑战和崭新课题。面对新形势和新挑战,我们一定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努力把中国地质大学建成地学优势突出、多学科综合发展的高水平特色大学。

特色大学首先是世界一流大学,低水平的特色没有意义。江泽民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九十周年大会上指出:一流大学应该坚持正确的办学思想,注重形成优秀的办学传统,形成鲜明的办学风格,发展优势学科,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为国家和民族的兴旺发达作出贡献。

就办学思想而言,一流大学必须立足于满足祖国和人民的需要。中国地质大学本身就是国家建设需要的产物。20世纪中叶,为适应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改变我国地质事业落后和地质人才匮乏的局面,新中国的决策者们决定集中全国的地学精英,组建新中国的高等地质教育学府,培养祖国急需的地质找矿人才。建校50年来,学校为祖国输送了5万多名毕业生,他们遍布祖国的山山水水,其中产生了16位中国科学院院士,5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其中不少人活跃在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岗位上。祖国的需要就是学生的志愿,祖国的需要就是学校的办学方向。在这种办学思想的长期熏陶下,地大人形成了深深的国家队情结,立志充当地球科学领域里的国家队和高等教育的国家队。1987年,校名中冠以“中国”,就是这种情结的集中体现。

提供更多更好的教育机会,既是祖国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也是高等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学校的基本建设格局是按四千学生规模设计的。近年来,经过全校教职工共同努力,目前在校生规模接近两万人,一方面为缓解社会就学压力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但学生规模与基础设施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这个问题已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关注,武汉市与教育部决定联合共建在汉七所直属高校。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一机遇,科学规划,勤奋工作,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等教育需要的过程中发展学校,壮大学校。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我校形成了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刘少奇同志就勉励我们的学生做新时期的游击队员。70年代,北京地质学院从北京迁出,师生员工四处漂泊,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凭着对祖国高等地质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忠诚,在武汉重建了一所新的地质学院——武汉地质学院。80—90年代,由于地质行业结构调整,地质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十分困难,学校生源严重不足。学校党委号召全校职工勒紧裤腰带,卧薪尝胆。正是凭着这种精神,我们抓住了“211工程”建设和高校扩招的历史机遇,赢得了学校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就没有今天的中国地质大学。今天提倡艰苦奋斗,就是提倡敢于成就前人未曾成就的事业的雄心壮志,就是提倡心无旁骛、甘于寂寞的治学品格,就是提倡爱岗敬业的职业操守。我们将创造更为宽松的成才环境,使学校成为人才辈出的沃土。

实践表明,坚持与时俱进,是我们学校跟上时代步伐、适应祖国需要的必由之路。建国初期成立的北京地质学院以及后来的武汉地质学院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国家急需的地质找矿人才,是主要为地矿部门服务的单科性学院。但进入二十世纪80年代以后,学校主动开始学科结构调整。一方面,面对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传统地质学拓展为地质、资源、环境和地质工程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的地球科学;另一方面,创办了一批非地学学科和专业,在计算机软件和纳米材料等高新科技领域开发出了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今天的中国地质大学既拥有一批蜚声海内外的地质学家,也有一批在非地学领域崭露头角的中青年学者,以地球科学为主要优势,多学科综合发展的格局已经基本形成。

地球科学是我们学校跻身全国重点大学的本钱。学校是教育部地球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主任单位。目前在该领域有8位中国科学院院士,5个全国高校重点学科,8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2个博士后流动站。近年来,学校积极跻身于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建设有国家地质学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土资源部地质学工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中国地质大学学报《地球科学》入选“中国期刊方阵”中的“双高期刊”,学校博物馆是国家“地球科学标本典藏库”,周口店实习站被誉为“地质工程师的摇篮”,GIC宝石学证书得到国际珠宝行业认可,登山、攀岩、野外生存等有广泛社会影响。

可持续发展是世界性的课题,地球科学是国家在新世纪重点支持的学科,前景广阔,任重道远。学校今后将进一步扩大地球科学的学术研究领域和社会服务领域,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把地球科学打造成世界一流学科,使学校成为和谐人与自然的国际讲坛,成为高级地学人才成长的摇篮。

学校在保持地学优势的同时,大力建设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的学科和专业。学校已经覆盖理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和文学等6大学科门类,拥有40个本科专业、33个硕士点和11个博士点。非地学专业的学生占到80%,非地学硕士点占到50%。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安全技术与工程、分析化学、岩土工程、固体地球物理学、计算机应用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已获准博士点建设。

服从祖国和人民的需要,艰苦奋斗,与时俱进。这就是地大精神,也是地大特色的内核。我们一定要继承学校50年积累起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党在高校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一定要努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为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而努力奋斗。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