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布都,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是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他出名,并不因为拥有“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全国招生工作先进个人”等国家级荣誉,也不因为他拥有州教育局副局长、州招办主任、省政协委员等头衔,而是由于他20多年如一日,在教育战线实实在在为百姓办事。
马布都出生在凉山一个贫困彝族家庭,由于家境贫寒,兄妹几个只有他和妹妹两人活了下来。父亲去世后,他上到初二,母亲再也无力供这位品学兼优的娃子读书了。本想靠知识改变命运的他,带着破灭的大学梦含泪离开了学校。
辍学回家后,马布都梦寐以求的仍是能圆大学梦。由于工作突出,1974年他被推荐到凉山民族师范学校学习,1980年被送到中央民族学院进修,1996年在职攻读西南民族学院的函大本科,1999年拿到本科文凭。他感慨地说,“没有党,没有党对少数民族的特殊优惠政策,我至今恐怕还是大山里一个文化素质不高的农民。”正是这段坎坷的经历,使他对后来的招生工作倾注了全部心血和精力,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马布都深知招生工作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自1990年担任州招办主任至今,他一直把“我以我心尽我职”作为座右铭。上任第一年,马布都就遇到了一件令他至今难忘的事:有4名考生加上少数民族地区照顾分达到了某大学的分数线并出了档。在最后录取阶段,他无意中听到了两名来招生的同志的对话,其中一人说,按择优录取原则,把加分的几个人退了算了。
马布都激动地说:“当时这话对我的刺激,别人是想像不到的。那真是撕心裂肺之痛啊!他们根本就想像不到我们的考生多么不容易。”之后,他利用各种机会把各地负责招生的同志带到凉山最艰苦最贫困最边远的彝区看看。看过之后,许多人流着泪说:“真想不到我们的同胞还有这么苦的,也真想不到这里的办学条件这么差。以后只要凉山的考生达到分数线,我们就接收,决不退档。”1991年以后,只要来凉山看过的学校,就没有退凉山考生档的。
马布都帮助过多少考生自己都记不清了,但人民群众没有忘记他。一次他坐船过邛海,船工问他,你从州上来,认识马布都吗?马布都反问,这个人是好还是坏?船工说:“是大好人啊!我娃去年高考,报了川师大3个好专业,服从调配一栏又没有填,就落榜了。是马布都几经周折从录取现场打电话来征求意见,给我娃调整专业录取了,不然我的娃就完了。”
为了不让一位考生失去上大学的机会,未实行机录前,马布都他们都是带上全部考生的档案去录取现场,以免错过了机会。实行机录后,他们更是加班加点,有时昼夜不停地整理考生的情况,每批录取分数线一出来,就立即向有关院校打招呼,请求关照。为了能让凉山的娃子上清华这样的高等学府,他们三番五次地找清华大学,最后校方同意每年招凉山3名学生。尽管到目前为止,凉山的学生高考上线率不算高,但令他们欣慰的是,凉山考生的录取率高于四川省和全国的平均水平。
凉山是全国有名的贫困地区,彝族散居区是贫中之贫,残疾考生的境况就更差了。1996年,彝族学生沙马友古高考成绩高出调档线100多分,但由于身高只有1.4米,驼背,没有学校录取。在几近绝望的情况下,他借钱买票,乘15个小时的汽车来西昌找马布都。没吃没喝,从早晨8点等到下午5点才见到刚回来的马布都。沙马友古说,他父亲早亡,母亲残疾,家里穷得连盐都买不起……马布都和在场的人都落了泪。马布都当即给各校打电话,最后凉山财贸学校同意录取。放下电话后马布都问:“如果我也没帮上忙,你会怎么办?”“马老师,我早就想好了,如果您也帮不了我,我就自己了断残身。”后来沙马友古以优异成绩毕业,工作十分出色,还用自己微薄的工资捐助3名特困生上学。据了解,马布都当招办主任以来,至少有50名残疾考生在他的帮助下上了学。
西昌是我国重要的卫星发射基地,这里有一批为国防事业献身的知识分子,他们把卫星送上了天,却没有时间关心孩子,常有孩子高考落榜。马布都发现这一现象后,主动与基地领导联系,向上级反映情况,使基地的考生上了照顾名单。另外,马布都还想办法利用委培、代培等途径解决了部分基地子女上学的问题。
马布都从事招生工作多年,高校的朋友不少。只要他打个招呼,自己的孩子上大学不成问题。但他的儿子只上了中专。当时,孩子也曾苦求父亲帮助,招生的朋友也愿意接收。但马布都一一谢绝了。他说∶“我是一名党员,从事的是万众瞩目的招生工作,如果我不按原则办事,影响自己声誉事小,影响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事大。为自己的孩子走后门,我将无颜面对家乡父老。”朴实的言语,道出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应有品质。
去年,从全国540多万公务员中选出了45位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马布都是教育战线和彝族中的唯一代表,这是党和人民给他的最高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