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乘风破浪千帆竞 志存高远创一流

2002-10-13 来源:光明日报 江萱 我有话说

江汉大学校园鸟瞰&nbsp


当人类再次叩开世纪之门,迎来又一个千年文明之际,2001年10月17日,教育部批准原江汉大学、华中理工大学汉口分校、武汉教育学院、武汉市职工医学院合并,正式组建新的江汉大学。武汉市830万人民多年的期盼美梦成真。

今天,新江汉大学像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镶嵌在长江之滨、三角湖畔。湖,凝聚智慧;江,孕育文明。一年来,新的江汉大学正在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新江大的建设者为创下“江大速度”而骄傲,新江大人为创造“江大模式”而自豪,并以在学校改革和建设过程中取得的一批显著成果,在党的十六大即将召开之际,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

跨越:与时俱进写辉煌

在新江汉大学成立之前,武汉市高等教育基本上是以原四校为代表。当时的情况一是办学体制分散,原江汉大学由市政府直管,华工汉口分校的主管部门是市经委,武汉教育学院的主管部门是市教委,武汉市职工医学院的主管单位曾是市卫生局和有关部门;二是办学层次偏低,多以专科为主,虽办本科多年,但挂在别的学校名义下进行招生;三是办学条件较简陋,如原四校占地仅600余亩。市属高校当时的现状与武汉市特大中心城市的地位极不相称。于是,在新江汉大学筹建工作启动之时,市委、市政府就明确提出:要举全市之力,“把新江汉大学办成与武汉市特大中心城市地位相称的,面向21世纪的现代化高校。”

近三年来,在省市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在全校师生员工的艰苦努力下,新江大圆满完成了四大任务,即:从1999年4月29日教育部批准江汉大学筹建,到2001年10月17日教育部发文正式批准组建新的江汉大学,标志着迎检去“筹”的任务胜利完成;从2000年7月28日江大新校建设正式破土动工,到2001年11月底新校教学设施建成,标志着新校建设的任务胜利完成;从2002年5月29日启动搬迁,到2002年6月20日基本完毕,标志着学校整体搬迁的任务胜利完成;从2002年6月28日启动学校机构和干部人事改革,到2002年8月9日161名中层干部全部到位和各部门干部通过竞争上岗,标志着以机构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为重点的新校运行机制组建工作胜利完成。从而学校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统一领导、统一政策、统一人事、统一财务、统一规划;实现了学科专业的融合、教师队伍的融合、教育资源的融合和校园精神的融合。

今天的新江汉大学,办学规模不断扩大,1998年在校学生数为8170人,现已达到14300余人;学科建设迅速发展,现所设学科专业涉及经、法、文、史、教育、理、工、农、医、管理等10个学科门类;科研实力明显增强,科研机构日益完善,科研课题成倍增长,学术梯队不断优化,研究方向更为明确和科学;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明显提升,结构得到不断优化;对外学术交流和合作出现新的局面;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校园占地面积为1715.52亩。今天的江大湖山环抱、水天一色、风景秀丽、优雅宜人,校园标志性建筑体现了办学思想与学术特征的结合,体现了现代科学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体现了校园文化鲜明的个性特征;校内自然实体突现出楚文化特色和新江大特点;学校文化广场上彩灯、喷泉、图案型草坪和花卉造型,美不胜收;校园河巧夺天工,六座小桥风格各异,整个校园动静相宜、疏密有致,把开阔的三角湖水面引入校园,形成了江大独有、国内一流的校园景观。

总之,这三年是江大人顽强拼搏、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三年,是学校的综合实力大幅度增长的三年;同时也是武汉市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发展最为迅速、成就最为辉煌的三年。

改革:开拓进取显活力

古今兴亡多少事,成败得失在用人。新江大党委一班人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进一步提出当前学校改革要以机构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在干部任用制度改革启动之时,校党委将“三个代表”作为选拔任用管理干部的根本指导思想,要求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学校紧紧围绕提高干部队伍素质、改善干部队伍结构,不断完善选拔机制的规范化和科学化,以处级干部竞聘上岗为切入点,实现了全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的一次重大改革。通过改革,干部的平均年龄由47.8岁下降到44.2岁;中层干部人数由247人减少到161人;副高以上职称所占比例由53.8%上升到63.7%;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干部由72.9%上升到88.7%;从专业技术人员中新提拔干部20人,充分体现了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建设方向。通过竞聘上岗,激活了干部管理机制,打开了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的用人新局面;拓宽了选人渠道,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提供了舞台;增强了干部的竞争意识和危机感,形成了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良好的工作氛围。

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首先加强编制管理,合理构建内部组织结构。机构改革后已形成校、院、系三级建制,校、院两级管理的体制,较好地体现了高校内部管理机构规范合理、精干高效、职责分明和运转协调的设置原则。学校还对人员编制实行集中管理、分类核算,按生师比14:1,生员比7:1的比例确定总编制数、基本教育规模编制,并向各单位下达了编制总数,为全校人员的整合和竞争上岗奠定了基础。第二,改革用人制度,推行全员聘用制度,建立符合高校办学规律和特点的用人制度。采取了四大举措:一是实行全员竞聘上岗,优化队伍结构,提高队伍素质和业务水平;二是建立选人用人、公开招聘和考试制度;三是建立关键岗位制度;四是建立流动岗位制度。目前,改革初见成效,这次全校参加竞聘人员有857人,实际聘用666人,机关人员分流247人。

队伍:人才辈出展生机

没有一流的教师,就难以培养出一流的学生。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学校提高整体办学能力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学校实施了“事业留人、环境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的人才策略,明确提出:教师队伍建设要以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为重点;以优化结构为重点;以促进教师提高教学、科研的综合能力为重点;以构筑知识、能力、素质、人格四者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为重点。学校采取了三项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聘请一批。学校在高层次人才开发建设方面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新理念,实施特聘教授计划,首批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聘请了13名学术造诣深、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博士生导师担任各相关学院名誉院长或首席教授。二是培养一批。大力选送青年教师攻读博士、硕士学位。三是引进一批。采取优惠政策引进了80余名硕士、博士学位的高层次人才充实教师队伍。此外,学校还陆续出台了“七大政策”支撑教师队伍建设,即:一是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政策。该政策规定了除享受国家规定工资等待遇外,院士年岗位津贴15万元,博士生导师年岗位津贴12万元等优厚待遇。二是拔尖人才和骨干教师重点培养政策。教师攻读博士和做博士后的学费全部由学校承担。三是关于聘请“双聘教授”的有关政策。四是鼓励教师在职攻读学位的政策。五是青年教师岗位培训政策。六是选派骨干教师国外访学,国内做访问学者和外语培训政策。七是教师教学和科研的奖励政策。

学校已成功引进了博士生导师和省级学科带头人来校任教。这样,学校教师队伍结构得到不断优化,学科水平得到稳步提高。在1100余名教师中,具有正高专业技术职务的有103人,具有副教授职务的有374人,正副教授占教师总数的42%。教师中博士、在读博士有50余人,获硕士学位的有312名,在读研究生203名。现有教师中有13名获国务院特殊津贴,41名获省市政府津贴;38名获全国及省市优秀教师称号,7名教师获曾宪梓教育基金奖励;有省、市专家13人、省、市级学科带头人近80人。

学科:突出特色上台阶

学科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是教学改革的龙头。学科专业的改革有利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有利于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创新品质和实践能力的合格人才。在学校合并之前,几个学校都不同程度存在规模小、专业面窄、有些学科低水平重复设置、办学层次较低、人文环境欠缺等问题,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学科的发展也受到很大局限。因此,从学校整合阶段开始,学校党委和行政始终把学科专业建设摆在学校工作的龙头地位。首先,按照改革创新、稳妥求实、同类合并、理工结合、学科渗透的原则,根据教育部关于《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的要求,制定了学校院系学科设置方案,将原四校区设置的43个系,合并为12个学院和2个直属部,将55个本科专业调整为38个,专科专业减少到20个。这一调整不仅改变了过去学科重复设置的混乱现象,而且也为新江大的发展开拓了宽广的空间。第二,积极探索理工融合的教育模式。理工互动、理工融合、工借理势、理势工发,正日益成为高校理工科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在学院组建时,学校有意识地把关系紧密的基础科学学科专业和工程技术学科专业安排在一个学院,如:组建“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等都是基于上述考虑。这种安排有利于工科专业的学生更容易获取一种可以在工程实践中终身受益的理论功底、科学素养和发展后劲;也有利于培养理科专业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和学风,使其理学优势能够在工程意识的引导和促进下得以充分发挥。第三,提出了“突出重点、发挥优势、优化结构、提升水平”的学科建设方针,强固重点学科在学科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大力扶植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布局。经校学术委员会评审,确定了11个校级重点学科。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等5个学科被批准为市级重点学科。企业管理等4个学科被省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点建设立项学科。经省教育厅批准,我校被列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单位,有5个学科类专业今年已开始招生。

学校始终注重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从2000年开始,在全校范围全面推行学分制,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口径,完善主辅修和双学位制度,鼓励学生跨学科选修课程;改革考试方法,采取多种形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严格教学管理,以课堂教学为重点,狠抓教风、学风建设,规范教学计划,加大教学检查力度。在实习基地建设上,学校建有2级甲等标准、设有400张病床的附属医院一所,机械厂一个。与50多所中学和70多家大型企业、医院、科研院所等单位合作建立稳固的实习基地,可保证各专业开展正常的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活动。

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有力地促进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毕业生以乐群敬业、作风朴实、动手能力强的特点深受社会欢迎。有不少学生考取了清华、北大、武大、华科大等国家重点高校的研究生。近5年,本科学生参加国家英语四级考试平均通过率为70.1%,六级平均通过率为12.3%;在校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教学建模竞赛、英语竞赛、“挑战杯”科技竞赛等,获各种奖励188项。

科研:锐意创新结硕果

较强的科研能力,较高的科研水平,是办好一所大学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也是对高校教师的基本要求。新江大李进才校长多次指出: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必须有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教师队伍。教师只有通过开展科学研究才能及时消化吸收新知识、发展新知识、补充教学的新内容,把课程内容讲到学科发展前沿。

为了开创科研工作的新局面,学校采取了多项举措。第一,注重对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加强创新、创造、原创精神的培养,树立严谨治学、勤于思索、努力钻研、奋力攻关、勇攀高峰的优良学风。第二、鼓励教师瞄准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寻找课题,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科技成果的社会、经济效益。第三,引导教师以市级和省部级课题(项目)为主攻方向,力争多获得一些国家级课题。第四,充分发挥特聘教授的作用,安排有较强科研能力和较高科研水平的中青年教师在特聘教授的指导下开展课题研究活动。第五,学校每年召开“科教联手”科研项目咨询会,邀请市科技局、市社科院、省教科所等单位的专家和领导来校作项目申报的介绍与指导,对学校科研活动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第六,从2001年起学校每年均拨出专款,与武汉出版社合作,出版江汉大学学术丛书,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科研成果进行展示。第七,加大了对实验室建设的投入,教学科研设备的总价由合并前的5000万元增加到近7000万元。上述举措均取得显著成效。首先,近两年来,学校先后获得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国家教科计划重点项目,省教育厅“十五”规划项目等各级各类立项73项。我校教师有五项成果获国家级奖励;128项成果获省、市级奖励;获31项专利。有8位教师的科研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位教师的科研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九五”期间,出版专著99部,发表科研论文9000多篇。

2001年,学校先后发起并与有关高校和管理部门联合承担了“国际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全国信息化、工业化、数字化城市研讨会”、“全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等6次大型学术研讨会。在探索“产学研”相结合方面,学校还与法中工商协会合作组建了“中欧学术交流中心”,并与证券日报社、团结激光集团等单位合作开办二级学院和研发中心。此外,科研活动也锻炼和培育了科研队伍。现在学校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15人,享受省市级政府专家津贴的专家41人,省、市学科带头人近80人,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市管优秀专家12人,全国优秀教师7人,省、市优秀教师31人,曾宪梓教育基金获奖教师7人。

党建:铸魂塑心谱新篇

学校党委认为,如果学校办学的各种“硬件”建设和学科建设是“筋”和“骨”的话,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则是“气”和“神”、要求校内各级党组织应聚精会神抓党建。首先,要坚持用理论武装统领学校工作全局。该校理论武装工作的基本做法是:以党校、团校为阵地;以校报电子版、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各个学生邓小平理论学习小组的“红色网站”为平台;以学校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和学生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会为依托;以青年学生和青年教师建立的各类马列、党章知识学习小组为基础;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紧密配合“两课”主渠道,不断把师生的理论学习引向深入,取得比较显著的成效。全校学生中写入党申请书的人数达到85%,大学生党员比例1990年为0.5%,去年达到6%,全校先后有6个小组被授予武汉市“邓小平理论学习示范组”光荣称号,理论学习发生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变化。

要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指导学校改革和发展。当前,结合学校工作的实际,党委提出要着力抓好六项工作:第一,要建设一批好的领导班子。切实加强院、处级领导班子的自身建设。一是强调以团结为重,搞五湖四海。认真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大兴团结之风,实干之风,创新之风;二是以学习为先,要求中层干部要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努力成为政治强,懂教育,会管理的行家里手,成为“靠得住、有本事”的领头人。党委中心学习组要按照“学习一个专题,调研一个课题,解决一个问题,推进一项工作”的思路来组织学习。三是以与时俱进的工作状态,以干一流工作,创一流业绩的工作标准,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团结奋斗,开拓创新。第二,要逐步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学科专业。采取非均衡发展战略,对重点学科和处于学科前沿,有发展前途的专业,要重点扶持。在“顶天”和“立地”上做文章,“顶天”就是勇于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立地”就是结合实际,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获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第三,要培养一支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树立“人才兴校,以人为本”的观念,用好现有教师,留住骨干教师,引进顶尖教师,储备未来教师。第四,要配置一整套先进的教学设施。

按地方一流的标准,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逐步搞好实验室,体育馆,实习和实践基地,信息网络等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第五,要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坚持依法治校,从严治校,逐步形成规范、上下衔接、系统配套、符合校情的规章制度体系,形成用制度管人、管事的格局。第六,要营造一种良好的校风。以党建工作为龙头,在学生党员中要继续开展“五个一”的达标活动,要求他们做到:带好一个理论学习小组并读好一本马列著作;帮助一个需要帮助的同学;联系一名入党申请人;创建一个文明寝室;组织一次实践活动或公益劳动。在教工党员中结合实践“三个代表”,要深入开展“增强事业心,增强责任感”的“两增强”活动,提高办事效率和育人质量。

育人:四大工程哺英才

加强素质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心理和身体素质、良好的文化艺术修养、完善大学生知识、能力结构,提高审美水平、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学校为落实江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的讲话”精神,实施了“四大工程”。

以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为目的,实施了灵魂塑造工程。当前的重点是做好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的工作,开展好学习、宣传、实践“三个代表”的活动。最近,我们组织学生“三个代表”宣讲团到武汉市汉南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展宣讲和社会实践活动;宣传了武汉市优秀共产党员、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刘丽江勇攀科学高峰,自觉实践“三个代表”的事迹和政法学院9701班与9802班这两个全国先进班集体的创建经验,在师生中均产生了良好反响。校党委又进一步对全校教师提出了要有“爱生情怀、渊博学识、娴熟教艺、高尚人品”的要求;对全校学生提出了“爱国诚信、笃学业精、体强心健、善勇奋进”的希望;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要在解决对党的“知、爱、信、行”的问题上下大力气。知,就是了解和理解党的历史;爱,就是激发对党的热爱之情;信,就是坚定对党的信任;行,就是团结一致跟党走,高举旗帜走向未来。通过灵魂铸造工程,把师生培养成为江泽民总书记所倡导的“理想远大、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勇于创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人。

以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为目的,实施基础营造工程。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学校着力抓了基础课教育的共性要求,要求大学生必须具有哲学修养、语言根基、史地知识、数学基础等基本文化素质,形成合理的智能结构,进而发展个性特点。另外,学校还开设了音乐欣赏、美术欣赏、戏剧欣赏、中外应用文写作等讲座,深受学生欢迎。在我国加入WTO以后,学校对外语、计算机的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该校学生多次在全国大学生英语比赛和电子设计竞赛中获一、二、三等奖。

以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为目的,实施能力铸造工程。譬如:师范专业根据中等教育所要求的能力,着力提高师范生五笔字、普通话、第二课堂设计、班主任工作、计算机操作和课堂教育等六项基本技能。非师范专业也加强了培养学生能力的力度,试行了“双证制”或“多证制”。

以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为目的,实施身心锻造工程。学校每年都要举办秋季运动会及“三大球”联赛。我校还在全国高校率先成立了第一家女子足球俱乐部。该校女足成立时间虽不长,却获得骄人成绩。2000年,在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上获第6名,2001年参加全国青年女子足球联赛获得第4名,2002年又将代表湖北女队参加全国女子足球联赛。1999年学校心理健康咨询中心成立,标志着学校的心理健康咨询工作走向了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江汉奔流,追求卓越。“十五”期间,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思路,以改革为动力,以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为重点,大力推进体制、管理和教育创新,把发展作为学校办学工作的第一要务,依据社会需求和办学条件,积极发展,稳步扩大,使学校全日制普通在校生2005年达到15000人,2010年达到20000人以上,以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为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作贡献,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发挥作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迎着新世纪太阳诞生的江汉大学,正以江泽民总书记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快高等教育改革,励精图志,奋发图强,以日新月异的步伐朝着把新江汉大学建设成为让武汉人民引以为骄傲的现代化的地方一流综合性大学的目标迈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