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占宝校长向校友彭珮云介绍学校设施
公元2002年10月1日,一个历史性的时刻。
这一天,是共和国53岁的生日。
这一天,也是南京师大附中的百年华诞。
古都南京,秋高气爽,阳光灿烂;南师附中,嘉宾云集,校友欢聚。上午九点,来自海内外的校友、各界人士以及南京师大附中全体师生员工一万余人会聚学校运动场,共同庆祝这一难忘的日子。从学生食堂到集体宿舍,从体育馆到教学楼,从未名湖畔到校史馆内,从桃李阁的长廓到巴金、严济慈、袁隆平塑像前,到处都涌动着附中人的身影。35位校友院士中的17位代表构成了庆典贵宾席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上午八点半,当出席庆典大会的著名校友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云、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杂交水稻之父”——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袁隆平等步入庆典会场时,全场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庆典大会在庄严嘹亮的国歌声中开始。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郑增仪宣读了教育部的贺信。贺信中说:南京师大附中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和优良的办学传统,在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坚持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积极探索,锐意改革,努力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建立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为国家及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用饱含感情的语调为母校的百年华诞献辞,他说,南京师大附中把培养社会中坚作为学校一以贯之的宗旨。这一切,都让他感受到附中文化给他的人生观、世界观的重大影响,这也是他作为人民公仆最早在附中汲取到的精神源泉。
南京师大附中校长王占宝的发言激情澎湃,他回顾了附中百年的沧桑历史:“十易校名,七迁校址,南师附中与祖国、民族的命运休戚与共,与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无论是在大石桥下,还是南明河畔,无论是在沙坪坝的简陋校区,还是在今天美仑美奂的校园,翻奏的是青春弦歌,不变的是附中的精神。锐意改革是南京师大附中最重要的特色之一。1922年,率先采用六三三制新学制并编定新学制课程大纲,推动了全国中学的学制和课程改革;抗战时期,艾伟主持开办中学六年一贯制学习心理实验班;50年代,进行高中文理农分科教学实验和四二制试点班教学改革;60年代,在江苏省教育厅的主持下,进行了旨在推动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改革;80年代,在国家教委的指导和香港华夏教育基金会的资助下进行了高中课程结构改革;90年代,附中实行高中阶段必修课分层次教学实验,被列为国家“八五”科学规划重点项目的子课题。进入21世纪,学校正在构建“塑造创造性人格”的育人模式,推动高层次、高质量的素质教育。
为了把南师附中办成国内、国际一流的学校,学校逐渐加强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聘请外籍教师到校任教,派本校教师到友好学校进修考察,充分保证一流学生接受一流教师的指导。锐意改革的氛围使得附中教育根深叶茂,人才辈出。校友中不仅有顾作霖、杨超等革命先烈,也有严济慈、汪道涵、彭云、巴金等享誉世界的学者、科学家和政治家;不仅有人数位于全国普通高中前列的35名两院院士,也有著名歌唱家方应暄、朱逢博、优秀足球评论员黄健翔、著名医生凌锋等人。历年来,附中学生不仅以极高的升学率引人注目,更是以高层次、高质量的素质赢得社会的赞誉。
百年的庆典,一个催人奋进的号角,新一代的附中人正意气风发去谱写新世纪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