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与日俱增,这为文艺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党的十五大以来的五年中,文艺工作者在时代精神的感召下,创造出骄人的业绩,使中国文艺的百花园更加绚丽多彩。
五年回首,文学艺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创作观念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关注时代精神、歌颂人性美、张扬人格魅力”的作品,逐渐取代了或空洞说教或低俗平庸的作品,越来越被广大群众所喜爱。重大历史题材,摆脱了一味追求大场面、大气势的单一模式,有的作品甚至把历史变革推置背景之上,着力反映人物在大变革中的内心世界及其性格的成熟过程,做到了“以人写史”。如电影《毛泽东在1925》刻画了一个血气方刚的青年毛泽东形象;长篇电视剧《长征》、《日出东方》把伟人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内心世界描绘得淋漓尽致;报告剧《红岩魂》更是在生动的细节上下功夫,让人们在虚拟的舞台中体味到真实的力量;而话剧《风驰瑶岗》、《邓小平在江西》让观众感到伟人就在眼前……在这些历史题材影视剧中,革命领袖不再说方言,甚至不再有“挥手”、“叉腰”的模式化动作,从追求“形似”到表现“神似”,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可谓走进了新天地。
最能体现时代精神的现实题材作品创作也是蒸蒸日上。在文学界颇有影响的长篇小说《抉择》、《大雪无痕》、《忠诚》、《大法官》等一大批直面人生、揭示矛盾、大力弘扬真善美的反腐力作,在改编成影视剧之后,产生了更为广泛的影响。这些作品充分展示新时期优秀共产党员的形象,让正面人物在斗争中尽显英雄本色。
历史题材创作同样出现了一批好作品,如《雍正皇帝》、《一代廉吏于成龙》等。而贴近老百姓生活的家庭伦理题材、青少年喜闻乐见的青春偶像题材更是“百花争艳”,《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中的普通百姓、《花季雨季》里的中学生形象广泛深入人心。可以说,正是创作观念的改变带来了文艺创作新的繁荣。
文学艺术有了读者和观众,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市场,才能进入良性循环。为了了解市场,拥有市场,文艺工作者走出书房,到火热的一线,倾听人民的心声,了解他们的文化需求,使得作品不但有良好的社会效益,而且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电影《生死抉择》,票房突破一亿元,打败了国外进口大片,让国产电影扬眉吐气;“一村一月一场电影”的2131工程的顺利实施,使田间地头时常活跃着农村放映队员的身影,农村争看国产片、科普片的热闹、红火场面让电影人为之振奋。
一度低落的戏剧在市场大潮中重新找回了自己的位置。截至去年,民间表演团体队伍达到5000个,远远超过国属剧团的数量。这些民间演出团体自负盈亏,用优秀作品服务观众,同时也增加了收入。许多国家所属剧团也放下架子,开上大篷车,把文化艺术送到了基层。2001年,全国艺术表演团体演出收入近5.75亿元,比上年增长11.2%。
在诸多艺术形式中发展最迅猛的要数电视剧,几年前还被外国片、港台片占据的荧屏,现在已经是内地电视剧的天下。
目前电视剧投资总量已达60亿元人民币,其中社会资金占80%以上。去年实际完成并获得播出许可证的国产电视剧共482部8877集,有的优秀电视剧的收视率已达到30%,国产电视剧的广告收入已占电视广告收入的70%。像《长征》、《激情燃烧的岁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电视佳作,成了几代观众争相观看的佳作。
立足国内,开拓海外市场,中国艺术在积极地向海外扩大自己的影响。电影《洗澡》发行到50多个国家;低成本制作的电影《那山那人那狗》创造了日本周票房纪录;《三国演义》、《天下粮仓》等电视剧更是热销欧美、东南亚……
为了造就21世纪的文艺人才,在党的关怀下,文艺管理部门通过各种培育和激励机制引导和培养年轻人才。中国戏曲学院开办了“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有计划地选调有一定知名度的青年演员进修深造,改变了以往京剧表演“重技轻文”的倾向,使青年京剧人才将理论和实践有效结合,为京剧艺术的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文学界,从第五次作代会到第六次作代会的五年间,中国作家协会共发展新会员1493名,其中45岁以下的青年作家有642名,占新会员总人数的43%。各地作协也在培育青年作家、鼓励创作、吸引人才、促进精品生产方面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通过聘任制、合同制、选题制、签约制等多种形式,激发了广大青年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在第二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家中,北京市作协的合同制作家就有3位。浙江启动现实主义精品工程,先后四期与省内24位中青年作家签约26部长篇作品,每部作品给予5000元奖励,从而涌现出了《日出东方》、《天下粮仓》等力作。
有专家指出,未来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储备就是潜力和财富。不断涌现的优秀人才让人们有理由相信:中国文艺的未来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