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创新是高校发展的不竭动力

大学书记访谈
2002-10-16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贾广惠 我有话说


方国才,长期从事高校管理工作,曾任南京师范大学校办副主任、学工处长等职。1992年12月任江苏教育学院副院长,1997年6月任江苏教育学院党委书记,现为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教育学院党委书记,全国高等师范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政协江苏省第八届委员会委员。

“教育创新是一个社会话题,也是一个令人瞩目的热门话题。加快创新步伐对教育工作者更是责无旁贷。江泽民总书记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句话非常精辟地阐明了创新的重要性。”面对记者,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教育学院党委书记方国才思路清晰,侃侃而谈。“一所高校必须要有创新意识,必须紧跟时代,与时俱进,在谋求发展的主题下,将创新摆在重要位置,在人才培养与自身体制方面,大胆改革,才会获得快速发展的动力与源泉。”

方国才指出,教育创新首先体现在人才培养的模式上,即培养什么素质的人以及如何培养高素质的人。在这一方面我们做了反思,并进行了探索,总结起来就是学知、学做、学会生存、学会共存,这是教育的四个支柱。学知,就是使我们的受教者尽可能地掌握和继承前人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学做就是让我们的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就是要让学生学会面对挫折,学会在激烈的竞争中为自己争取“一席之地”;学会共存,则是强调学生的合作意识、协调能力,与人共处的能力。方国才认为,我们现在正处在一个新的社会转型变革阶段,传统教育模式所造成的思维定势还存在,高校应努力通过各种方式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形成以德育教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仅局限在培养模式上,还要在办学体制上加以创新。”方书记由此深入阐述。眼下,市场经济的社会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高等教育要呼应市场的这种需求,必须对自身加以变革,而不是固步自封,求稳怕变,满足于守着原有的一摊子。目前,教育创新应该从解决体制问题入手,用制度创新引领教育创新,要从制度管理、人事改革、教学科研等方面把教育创新向纵深推进,建立符合市场需要新的运行机制,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多出成果,多出人才,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对我们来说,教育创新不仅是个理论问题,更是个实践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深深体会到了这一点。”方书记接着介绍说,经过较长时间的酝酿,今年初由江苏教育学院与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江苏中小学教学研究室整合,组建新的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教育学院作为独立的办学实体,保留牌子,形成集教育科研、职后培训与职前培养于一体的新的教育模式,这是教育创新的有益尝试,它不仅是模式上的创新,也是体制上的突破,这在全国属于首创。这种体制,使新的教科院紧紧依托江苏教育学院这个办学实体的有力的学科与专业支撑,充分发挥培养与培训的特色,又整合了省教科所和省教研室所独具的教育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研究的优势,使这几方面在教育科学研究的层面上加以融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大大增强了教科院的科研实力和办学实力,使培养做优、培训做大、科研做强。江苏教科院组建半年多来,整合优势逐步体现。我们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必将进一步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我们认识到,教育的许多问题应该通过不断创新来解决。创新和与时俱进在本质是一致的。时代在发展,创新无止境。我们将在发展中统一大家的认识,在创新与改革中解决矛盾和问题。从这个层面上讲,教育创新不仅需要理论总结,更需要在实践中丰富与发展,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更为重大而艰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