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精神发生于大学内在本质,大学的内在本质规定了大学精神的构成。大学精神突出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平等的多元意识,理性的批判态度,自由的个性特征和非功利的超现实追求。
□大学教育的更高目的或者说终极目的,在于通过兼具科学和艺术双重特点的教育手段,“创造”出能够不单纯受役于现存世界之规范,而在人文本质上真正超越前人的一代“新人”或曰“未来的社会人”。他们所具有的人文精神,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以经验、体察、认知为特征的科学主体精神,以仁爱、克己、敬业为特征的伦理主体精神,以激情、想象、形象为特征的审美主体精神。
□大学教育的本质是寻求与存在于浩茫宇宙背后的心灵交流,使人探索和确定在世界宏伟坐标系中自身存在的立足点和归宿,从而让自己的一生始终处在昂然进取、发奋建树、渴望勤勉之后的绚烂和绚烂之后的淡泊这种最佳状态。而惟有这种积极有为、高度自觉的人生,才能成为不断开发个体生命潜智、潜能、潜质的永动的人文工程,成为不断反省、善于自我调节价值取向的彻底完整的终身教育。
置身新的世纪,培育大学精神,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大学精神发生于大学内在本质,大学的内在本质规定了大学精神的构成。大学精神突出体现在以下方面。
平等的多元意识。这种平等的多元意识主要是指学校成员的一种心理倾向和思维方式。恩格斯曾经说过:“大学是这样一块园地,其中使人正确地理解在各学科之间是没有‘贵族’的,在各种科学真理之间是没有‘贵族’的,在个人之间是没有‘贵族’的”。这种平等地对待自己和他人,公正地对待各种不同的观点和意见,就是一种平等的多元意识的体现。
理性的批判态度。批判是知识劳动的最一般特征,理性则是批判的惟一支点。“大学人”无论面临任何问题,都不拘泥于现成的答案,也不着意于眼前的利益,更不听从于情感的调遣,只根据自然的法则还原事物的本来面目。
自由的个性特征。通行于大学的法则是:你可以没有自己的声音,但不能没有自己的观点。这个特色,一方面为他们选择和探索提供了动力,另一方面也为大学保持和发展真理提供了资源。在大学,所谓的限制就是教学内容健康,另外,课堂教学必须严格守时。除此,其余一切都由自己确定,有着高度的自主性,再加上多元的平等意识倾向,使自由的个性特征得到了巩固和张扬。
非功利的超现实追求。表现在大学的一般活动中,首先,施教于学生身上的技能和知识体系是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非一事一时所能左右,更非某一集团阶层的专利,与直接的功利目标不发生直接关系。其次,传授技能和知识体系的方式已经作为一种知识和技能为社会成员所承认和接受,没有任何本质意义上的非议。再者,无论是目的还是对象都是为将来做准备,不为今天所局限,而所有对现在或将来的认识都是目标意义上的。
现代大学具有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服务社会的功能。其中,培养人才是大学教育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目的。
纵观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为了不断地适应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大学教育围绕着培养什么样人才,在教育形式、内容和方法等诸多方面,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走向更深的层次。从总体来看,大学教育可以归纳为四种类型和发展层次,即书本型教育——工具型教育——智能型教育——创造型教育。书本型教育的主要特点是教育学生死记硬背,囿于传统的习惯和经验,“述而不作”、仿而不创。“工具型教育”旨在传授科学知识,训练现代文明技能,学校只有划一的教授,而学生无完全的人格。“工具型教育”的功能,“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不过是把人训练成机器罢了”。“智能型教育”是近30年来欧美各国教育改革深入发展的产物。这种教育旨在发展人的智能,它重专业基础,重方法,重应用,重学科间的联结。很显然,“智能型教育”在适应现代生产力发展变化方面大大前进了一步。“创造型教育”与上述三种教育有着质的区别。它虽也重智能发展,但它又将“智能型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创造型教育”旨在造就富有创造力的优质人才,而创造力则是创造个体所具有的个性心理特征最高水平的综合作用的反映。“创造型教育”依据创造力的心理构成及其形成规律,致力于建构民主和和谐的环境,实施人的优化教育,使人得到最好的发展。
在此理论背景下,大学教育的更高目的或者说终极目的,在于通过兼具科学和艺术双重特点的教育手段,“创造”出能够不单纯受役于现存世界之规范,而在人文本质上真正超越前人的一代“新人”。这种新人,能够在继承和内化前人累积的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不拘一格、矢志创新,从而不但适应现存世界,而且改造、丰富、发展现存世界,使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生生不息,朝朝向前。当大学教育能够创造出这样深具新颖独特之人文意蕴和精神、迥然相异于前人的一代新人时,它就步入了一种恢弘的理想境界,履行着自身的最高使命。正是在这层意义上,我们赞成并欣赏蔡元培先生早年对教育所作的阐释:“教育是帮助受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份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的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
在进入新世纪的时候,重新审视大学教育的价值和功能,显得尤为重要。新的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它已经或者将要给人类社会、经济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马克斯·韦伯说过:现代化的特征主要是理性的发展,包括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韦伯认为,工具理性表现为追求效率,价值理性则代表人对价值的肯定,对理想的追求。合理的现代化社会不仅仅要实现工具理性,也必须实现价值理性。如果说,工具理性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那么,价值理性才是社会发展的控制系统,是更具决定性的。在一定意义上说,人的塑造程度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
针对大学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我们应当着力矫正教育的关注点。要确立受教育者是“未来的社会人”这一价值目标,也就是说,我们所培养的人既不是负载某种空洞理念的工具,也不是承担某些知识的容器,从而使教育趋向铸造健全人格体系的面向全人类的理想境界。其实,大学教育的根本课题是在于说明和回答人类应当怎样存在、人生应该怎样面对这些人类最重要的问题。大学教育的本质是要寻求与存在于浩茫宇宙背后的心灵交流,使人探索和确定在世界宏伟坐标系中自身存在的立足点和归宿,从而让自己的一生始终处在昂然进取、发奋建树、渴望勤勉之后的绚烂和绚烂之后的淡泊这种最佳状态。而惟有这种积极有为、高度自觉的人生,才能成为不断开发个体生命潜智、潜能、潜质的永动的人文工程,成为不断反省、善于自我调节价值取向的完整的终身教育。
“未来的社会人”所具有的人文精神。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以经验、体察、认知为特征的科学主体精神,以仁爱、克己、敬业为特征的伦理主体精神和以激情、想象、形象为特征的审美主体精神。惟此,受教育者作为价值主体才能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保持强大的人格支撑力,并在漫长的人生进程中永远高扬着眼于未来的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