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国有企业都坚持渐进式改革。中国加入WTO之后,在世界经济的影响下,国有企业改革进入“快车道”,多年积累的一些深层次矛盾逐步表面化,伴随而来的稳定问题也日益突出。当前,国有企业必须一手抓改革,一手抓稳定。只有做到改革与稳定并重,改革与稳定协调,国有企业在加快改革的同时,才能抓住机遇,加速发展。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国有企业的兴衰成败直接关系全局。搞好国有企业的改革与稳定工作,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改革是国有企业唯一的出路。“改革的目的是扫除一切阻止生产力发展的障碍”(邓小平语)。历史发展的必然,决定了国有企业不改革就没有出路。理由有三。其一,内部矛盾要求国有企业必须改革。国有企业经营机制不活,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债务和社会负担沉重,经济效益下降,一些职工生活困难,核心竞争力不强等自身矛盾严重制约了企业生产力的发展。只有改革,国有企业才能化解矛盾,赢得发展机遇;才能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能力,满足企业生存发展的要求;才能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其二,外部压力要求国有企业不得不改革。中国加入WTO以后,国有企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如果不改革,国有企业就不可能在技术、管理、成本、质量上与国外企业处于同一起跑线。其三,长远发展要求企业不断改革。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无时不在竞争,要确保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培育好、维护好核心竞争力,而核心竞争力动态、发展的特性,要求企业不断适应形势、不断深化改革。
2、稳定是国有企业不容忽视的问题。早在改革初期,邓小平就已指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就企业而言,没有稳定的企业内部环境,没有广大职工群众的拥护、支持,企业的改革措施就难以落实。稳定也是企业长远利益和职工当前利益的根本所在。“害莫大于乱”,混乱是一切祸害的根源。动乱的局面必然会导致经济衰退,企业就没有经济效益可言。只有稳定,企业才有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职工群众的“奶酪”才有保证。统一职工群众对改革的认识,调动和发挥职工群众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创造和保持团结、稳定的企业内部环境,国有企业改革的阻力才会减少,而这无论对国家、对企业还是对职工都是十分重要的。
3、改革与稳定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稳定是改革的前提,改革是稳定的基础。如果没有稳定作大前提,奢谈改革就是纸上谈兵。如果不改革,企业无法在竞争中生存,在企业生产力发展缓慢,职工收入水平低下的基础上,不可能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稳定,所以,要营造并保持稳定的企业环境,就必须改革,只有通过改革,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增加职工的收入,企业的稳定才有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改革与稳定互为因果,互相促进。不可否认,改革也可能引发一些不稳定问题,因为,改革是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必然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我们不能因为改革中出现的局部不稳定、短期不稳定、当前不稳定,就以偏盖全,把改革和稳定当作对立的两面。我们必须全面地、正确地、动态地认识改革与稳定的关系:不稳定只是改革的过程,稳定才是改革的目的,改革的实质就是“换大治”。国有企业的改革实践多次证明,“大改革小问题,小改革大问题”,改革与稳定并不相互排斥,是有机统一的。
过去几年,国有企业改革与稳定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随着重组改制、减员分流、下岗、内退等重大改革措施的实施,不同程度地引发出社会和企业的不稳定问题。出现不稳定的问题一部分是职工个人利益思想膨胀,导致行为上偏激;一部分是由于企业改革方式简单,时机把握不当。正确处理改革与稳定工作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做到“三个结合”。
1、正确处理根本利益和具体利益的关系。根本利益是一种抽象利益。它和具体利益的关系是抽象和具体的关系。根本利益具有整体性和长远性,它不能脱离分散的、现实的具体利益而孤立地、抽象地存在,根本利益必须以累计满足具体利益为目的。国有企业的改革要以维护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国有企业的稳定要以职工在改革中能够得到“实惠”——具体利益来维护。过分强调根本利益而没有具体利益来体现,改革就会成为一种政治口号,就容易打击职工的参与热情,最终得不到群众的拥护。过分强调小集团、少部分人的具体利益而不以根本利益为前提,改革就会背离正确方向,造成改与不改都被动的局面,甚至还会激化矛盾。两者都不利于企业的改革与稳定。正确地认识和处理根本利益和具体利益的关系,就是企业改革要以维护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方向,以实现最广大的职工群众应得的具体利益为目的,两者相得益彰。
2、正确处理企业长远利益和职工当前利益的关系。企业长远利益和职工当前利益是国有企业改革中利益调整的两个主要方面。维护企业的长远利益是企业改革发展的需要,是职工根本利益的保障;确保职工当前的利益是保持企业稳定的需要,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基础。正确处理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的关系,必须双方均衡。既不能片面夸大职工的当前利益高于一切,也不能过分强调企业的长远利益重要之至。应该在双方利益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结合点,尽可能做到企业和个人“双赢”。
3、正确处理改革力度和职工承受程度的关系。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改革的力度要依据企业的实际,充分考虑职工的承受能力来决定,宜大则大,宜小则小,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能片面追求大改革、大跨越的气势,要准确把握好度。企业改革应该在改革力度和承受程度之间找到一个交叉点,在适当的时机进行适当的改革,企业的改革与稳定才能协调统一。
在改革与稳定工作的具体实践中,要做到“三个结合”。
一是科学与民主相结合。要推进改革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贯彻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的方针,最大限度地让职工参与企业各项改革方案的制定、实施。要转变工作作风,把对上级负责和对群众负责统一起来,坚持走群众路线,坚持厂务公开,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只有做到科学与民主相结合,才能集中群众的智慧,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才能有效地从源头上杜绝一切不稳定问题发生。
二是制约与激励相结合。企业深化改革要进行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估,要自觉接受《劳动法》等国家现行法律法规的约束。企业深化改革要鼓励“闯”、激励“试”,既不断地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推进改革,又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善于总结推广基层、群众行之有效的做法,发挥职工的创造性。制约是为了减少盲目性、克服随意性,激励是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深化改革提供动力。
三是教育与解困相结合。对下岗、分流和内退职工,要做到教育和解困相结合。只有妥善解决困难职工思想上、生活上、工作上的各类问题,重视解决一家一户的实际困难,企业的长期稳定才有保障。
入世之后,面对经济全球化,国有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必须及时总结经验,与时俱进做好改革与稳定工作。这不仅是形势发展变化的要求,也是国有企业自我追求的根本需要。
1、坚持与时俱进做好改革与稳定工作,必须与本地本企业的实际相结合。国有企业要在国家有关改革与稳定工作方针的指导下,立足于自身的生产规模、效益状况、职工素质和企业文化,结合企业所处地方的改革开放程度和社会环境,有所为有所不为,有特色地做好改革与稳定工作。一要实践。在实际工作中探索适合本企业发展的改革与稳定工作的路子。坚持实践、认识、再实践,不断修正改革与稳定工作的方向,降低改革的摩擦系数,增加稳定的安全系数,使改革与稳定工作成为有机结合的运作整体。二要继承。要继承和弘扬企业长期形成的优秀传统和企业文化,发挥企业精神的统领和向导作用,发挥企业文化的融合和凝聚作用,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和“稳定器”作用。只有这样,职工才会接受、拥护、支持,改革与稳定工作才会步入良性轨道,成为企业发展的“驱动器”。三要创新。国有企业的改革与稳定工作不能一成不变,也要从实际出发,以具体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坚持思想观念不断更新,满足新形势下改革与稳定工作理论认识上的要求,坚持有利于发展企业生产力、有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有利于提高职工生活水平的原则,不断创新改革与稳定工作形式。
2、坚持与时俱进做好改革与稳定工作,必须反对“冒进”和“保守”两种错误倾向。国有企业在深化改革过程中,面临的形势日新月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部分企业领导人在对待改革与稳定工作问题上,出现了“冒进”和“保守”两种错误倾向。“冒进”者认为一“改”就灵,“改”治百病。这是对改革过程中的稳定缺乏重要性认识。“保守”者认为一“改”就乱,谈“改”色变。这是对企业的改革缺乏紧迫性认识。出现这两种错误除了对改革与稳定缺乏正确的认识,还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个别企业领导人功利心态过重,盲目冒进,以改革求“政绩”;二是部分企业领导人中庸思想太浓,求稳怕乱,追求无为而治。反对这两种错误倾向,必须牢牢把握中央提出的“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基本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论,分析改革与稳定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才能卓有成效地做好改革与稳定工作。
3、坚持与时俱进做好改革与稳定工作,必须进一步深化对改革与稳定问题的研究。当前,国有企业在改革与稳定工作中面临很多问题。例如,如何妥善安排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保持社会和企业的稳定;如何应对入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做到加快改革与保持稳定协调统一;如何有效地推进用人、用工、分配制度改革,在保持职工队伍整体稳定的前提下调动职工的积极性,等等。这些问题直接关系企业的发展,需要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我们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以十五大报告理论为指导,按照国有企业“三改一加强”(改革、改组、改造、加强科学管理)的改革方向,研究企业的实际改革工作;按照“必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实现政治稳定”总体要求,研究企业的具体稳定工作。要结合企业的实际,经常地、具体地分析如何实现改革措施的科学性;如何实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多种分配形式;如何实现改革动力机制与制衡机制的统一;如何在改革实施过程中更好地实现“依靠”方针,坚持群众路线,坚持厂务公开,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化解矛盾,确保企业改革、发展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