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科技促进环境监测新飞跃

科技创新展宏图0
2002-10-20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林英通讯员 马丁 我有话说

我国科技事业的迅速发展,为环境监测提供了原动力,使中国环境监测在技术能力、仪器装备、运用范围等方面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和长足的发展。短短十几年,被称做环境管理“耳目”的环境监测,已经由手提目测到自动在线,实现了质的飞跃。

空气质量与人民健康息息相关。10年前我国的空气质量监测,绝大多数城市基本上都是手工操作,采用五日法,一个月只有12天的数据。现在的空气质量监测手段已由地面采样发展为自动监测系统,采用先进的差分光谱空气污染监测仪和光电空气质量监测仪(干法仪器),利用卫星远程监控,每15秒便可得到一个数据,环境监测实现了由平面监测到立体监测的过渡。截至2002年6月底,全国已有179个城市配备了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十五”期间,所有地级以上城市(共263个)将全部实现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目前我国空气质量监测能力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可以和美国、日本、西欧等国家和地区相媲美。空气质量监测结果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1997年全国46个环保重点城市首先进行了空气质量周报,到2000年开展空气质量日报,截至2002年6月进行空气质量日报的城市已扩展到97个。利用激光差分雷达和卫星遥感系统,国家环保总局又于2001年6月5日,开展了全国环境保护重点城市空气污染的预测预报,为指导工农业生产、保护人民群众健康和生态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地表水质的监测系统也同样实现了科学化和现代化。国家环保总局于1999年9月18日开始,在我国部分重要流域开展了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的试点工作,先后在松花江、淮河、长江流域的重点断面建设了10个水质自动监测站。现在太湖、珠江、滇池等10大流域已全部建成了自动水质监测站。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的建设,使我国的水质监测实现了即时连续监测和远程监控。现在,环境管理部门可以及时掌握主要流域重点断面水体的水质状况,监督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落实情况及污染物排放达标状况,实现重要流域水质污染事故的预警预报,及时准确地解决跨行政区域的水污染事故纠纷。环境监测手段的现代化,使环境管理和环境决策更加科学准确。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