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联合国文化官员木卡拉应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之邀,来该校作了题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讲座,慕名而至的学生挤满了大礼堂。随后,木卡拉在校园里考察明故宫遗址。许多学生向他问好,用英语介绍明故宫历史、明朝南京概况及中国历史;还有的学生为他当翻译,做导游。临走时,木卡拉由衷地说“中国的学生,素质高,真棒!”
在该校采访,记者听说这样一件事,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一位教授给学生上英语时讲起了中国京剧,以及传统文化知识,在校内引起轰动。这位教授自编的《英语阅读大观》,最近已被教育部作为指定教材。该书内容涵盖了环保、性教育等人文知识。这种教学方法,折射出该校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教育理念。教育部有关部门领导评价说“工科院校能出这样的教师真不错”。
作为我国最早发展起来的航空院校之一,南航大为中国的国防工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50年中,40000多名学子心怀报国之志,主动报名奔赴边疆,献身国防工业;50年中,该校获得的各项科技成果奖励达1200多项,其中无人机、直升机、飞机设计等技术直接推动了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50年中,南航人培育了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将爱国主义、艰苦奋斗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代代相传,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
如今,该校已形成航空、航天、民航等独有的学科优势,成为进入“211工程”的国家级重点院校。校党委书记谭振亚认为:“大学作为知识密集的文化高地,有知识更要有文化。这种‘文化’内涵丰富,主要体现在人文素养方面。要将自身的发展放在时代需要的坐标上加以定位,引入人文教育,培养具备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的人。”
于是,该校提出全面开展“文化建设”的口号。一方面从学科建设入手,成立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等文科院系,引进了一批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教师,实现文理教育互补。另一方面,拨出专款,成立“南航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组,校党委书记谭振亚任组长,与12个子课题负责人签订了任务书,明确了各自的任务。
该校围绕文化建设从大的方面抓两项工作。首先,针对全体教职工,开展校风建设,提出了“变”(变观念)、“建”(建制度)、“树”(树形象)的实践目标和“学习型机关”的作风规范,在工作中进行量化考核。
其次,面向学生做好各项动态工作。一是每年投入10万元,从去年起实施“百家名人讲座工程”。负责组织讲座的老师发现,学校一开讲座,大礼堂内就挤得水泄不通。学生不光听讲,还积极地与名人交流。今年5月,著名相声演员姜昆在该校江宁校区作了有关网络的讲座,与学生接触后惊奇地说“没想到理工科的大学生思维那么活跃,见识那么高明。”二是每年的“国防教育月”,安排学生到全国各地的企业去实习,并提交企业文化报告;每年还组织学生去空军某机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国防宣誓,接受国防文化教育。三是以文艺活动为载体,由校、院牵头举办各种文体节。近年来,校内的文化节、诗歌会、文艺晚会等各种类型的活动一个接一个,90%以上的学生都参与了活动。四是成立了科技服务中心,举办科技创新比赛,并提供活动经费。五是支持社团的发展。据该校团委副书记石勇介绍,全校现有60多个社团,学生5000多人,在全省高校中居于前列。其中有特色的社团很多,如国防协会、航空航天协会、微软俱乐部,还有“三个代表”学会、邓小平思想研究会等协会。团委对这些社团都配备了专门的指导老师,都有细致的考核规定。
今年9月的一个傍晚,该校人文社科学院支部书记吴鼎明刚刚走到大门口,一个学生拦住他:“吴老师,我有事情对你说。”他把学生带到办公室,听他诉说了精神苦恼,耐心地做了开导,离开时学生说:“原来觉得课程枯燥,生活不顺心,很苦恼。经你一讲,我对将来有了信心,今后要加强人文修养,做个全面发展的人。”
吴书记说,现在一些新生入校后正处于心理上的断乳期,面对复杂的专业课程,一时容易出现思想迷惑。应及时进行人文方面的教育。
这几年,我们一是通过及时对学生教育疏导,教他们学会做人;二是为他们补充人文知识;三是帮助他们找准人生航向,树立起远大的人生理想。
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针对单一的技术知识教育,对教学作了改革。如教师给学生讲“飞流直下三千尺”,启发他们的形象思维;如外语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讲外国的圣诞节,还讲述中国的春节、端午节等风俗节日,写作课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爱好,带着真情实感去写,这就触发了学生的兴奋点。一位大三外语系的学生说:“想不到外语可以这么上,老师讲得好,我们爱听。”
校团委副书记石勇欣喜地告诉记者,从就业反馈的信息来看,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在97%以上。用人单位也称赞南航的学生:“勤奋,有开拓精神和团队精神,受人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