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来到上海市徐汇区康健街道社区学校,门前贴着一张醒目的一周课程表,其中包括“时政班”、“诗文班”、“书画班”、“京剧班”、“编织班”、“舞蹈班”等等,任由居民挑选听课。几位退休女职工乐呵呵地告诉记者:“我们居民天天有戏看,天天有书读,天天有操练,真的越活越年轻了。”
在上海,类似这样的学校可谓星罗棋布。据上海市文明办有关负责同志介绍,目前全市99个街道都建立了社区学校,班级总数2198个,学生总数近19万人。
上海各级党政组织围绕安居乐业的目标把“四进社区”活动纳入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格局。为了加强对群众文化工作的组织和协调,该市成立了由文明办、文化、体育、教育、工青妇等部门组成的群众文化工作委员会。全市各个社区由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牵头,成立了有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参加的社区文化建设协调小组,形成了“以块为主,条块结合;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社区协调,企业资助”的社区文化工作格局。
“九五”以来,上海市委、市政府确定了上海社区文化设施建设的总体目标,就是初步建成与上海国际一流大都市相匹配的,与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与上海市民文化需求相适应的,结构合理、布局优化、设施先进、多层次的社区文化体育设施网络。为此,市政府和各区县政府相应制定了若干指导社区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事业发展规划的文件和规章。如《上海市住宅小区公共建设用地标准》,明确规定了社区文化设施的比例,在社区文化设施建设上,采取市财政拨款,市文明办规划选点,对社区实施补贴的办法,1998—2001年,市文明办选择了39个项目,投入资金1517万元,各区县(乡镇)投入近2亿元。与此同时,市文广局以及各级政府通过政府拨款,社会投资等多元方式筹措资金,新建、改建、扩建了一大批社区文化设施。据统计,在全市中心城区的80个社区街道中,社区文化中心包括社区图书馆、老年活动中心有146个,总面积为15万平方米,同时可容纳活动人数为七、八万人;共有社区广场455个,总面积为50余万平方米,新建小区新民茶室近100个;基本形成了区县、社区、小区三级衔接,大中小配套,高中低互补的社区文化设施网络,为社区群众开展文化活动,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奠定了扎实的物质基础。
上海根据不同的特点,利用各种社区文化载体,加强团队建设,广泛深入地开展“文化进社区”活动。一是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全市各个社区开展了各具特色的社区文化活动,形成了诸如社区老妈妈艺术团、老伯伯京剧组、“夕阳红”合唱队等品牌项目。市文明办、市文广局连续两年举办了上海“石化杯”社区文化大赛和“党的光辉照我心”社区歌咏大赛。2000年“上海‘石化杯’社区文化大赛”在全市19个区县铺开,50万市民积极参加。2001年“党的光辉照我心”社区歌咏大赛,参加活动的社区群众达百万人之多。二是注重运用有效载体,开展“文化进社区”活动。上海市加大“文化进社区”中的思想道德建设的含量,通过社区学校等载体,寓教于学,寓教于乐,寓教于各类社区文化活动之中。以静安区静安寺街道社区学校为代表的全市各个社区学校,针对社区内不同层次居民的不同爱好和需求,设置了不同的学习课程,免费为居民群众传授知识,讲授技术。通过学习,使居民既学到了科学文化知识,又增添了生活情趣,提高了自身综合素质。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居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参加社区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据统计,在全市中心城区的80个街道中,群众文化团队达1064个,全市全年参加各种经常性社区文化健身活动达520万人次。为了加强对社区文化团队的指导和管理,提高广大社区文艺爱好者的艺术素养,促进社区文化在广泛普及的基础上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市文明办与市文联于去年组织了109名文艺家参加的文化指导员队伍,以三至五人为一小组,直接对口到社区,根据社区的需求和安排,指导社区群众开展为众人所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培训社区文艺骨干,提高社区文化活动水平,占领社区思想文化阵地。这支指导员队伍建立以来,下社区指导共计600余人次,社区群众受益5.5万人次。市文明办、市文联还于今年6月开展了上海文化指导员社区辅导、文艺家社区巡演活动,共计演出13场次,有2万多社区群众观看了演出。与此同时市文广局组织文艺团队下社区巡回演出近1000场次,观众人数达100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