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关于发展高等教育的思考

2002-10-21 来源:光明日报 东北农业大学校长 李庆章 我有话说

高等教育具有集知识生产、知识加工、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于一身的特点,是连接人才培养、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纽带,起着整合社会各个部类和产业部门的重要作用。基于高等教育这一无可替代的独特属性,它必将在新世纪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教育行为是教育劳动者(教师)向社会、家庭或个人提供用于提高和改善人的智力素质和思想素养的非实物性社会成果,或称服务消费品的教育服务。经济学和社会学的大量实证研究表明,国民受教育的水平不仅对国民经济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个人的收入和职业地位也呈现极显著的正相关。研究表明,1995年与1988年相比,中国的个人教育收益率从3.8%提高到5.7%。由此可见,教育投资实际上是一种生产性投资。

人才的成长需要教育,但教育劳动的产品却不一定是人才。因为人才的产生,需要个人自身的努力及教育、家庭和社会相互协同、相互作用。当我们强调人才脱离不了教育时,事实上是更多地肯定了现代正规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积累作用。

人才既不能划为生产资料,也不能划为消费资料,而将教育服务(或教育服务消费品)看成是教育劳动的产品则比较恰当。这样教育服务从消费角度可视为消费品,从交换角度又可视为商品。学生通过接受教育,改变、改善或提高自己的知识能力和思想政治素养,使自己的社会价值得以增值,即提高自身在社会中的使用价值。这就承认了人才价值凝聚了教育劳动者的劳动成果,承认了教育劳动者的教育服务具有社会价值,承认了教师提供的知识、观念及其专业化劳动成果的可交换性质,承认了教育服务对社会再生产扩大中不断追加劳动力(劳动者素质)的贡献。

在教育服务消费品的生产上,应贯彻价值规律的要求,这就是在教育领域也要重视价值规律和市场调节作用,自觉利用各种经济杠杆调节教育产业的发展。首先,在办教育的指导思想上,要认识到教育也是产业,而不是单纯的福利性消费事业,不是非生产部门;其次,教育产业也应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适当分开,改变教育产业“政企不分”,学校成为教育行政部门附属物的状况;三是要根据社会需要、市场应用和市场行情来安排教育服务消费品的生产;四是在教育服务消费品的生产上,必须努力按等于或少于社会必要劳动耗费量的水平投产。

由上可知,高等教育是以教师教书育人为本质内容,以教育服务消费品为劳动产品的新兴第三产业,教师是这一产业的劳动主力军。树立教育产业观是提高国民“全民办教育”意识的最有效途径,是改变民众投资观念的一场思想革命,是调整教育、经济、文化和科技关系的杠杆,是孕育教育运行新机制的催化剂,也是中国高等教育进入良性循环的必由之路。

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者之间富裕程度和文化程度的差异,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人们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差别。当社会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足以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均等(公平)地接受高等教育时,一部分人受教育的机会是以另一部分人失去受教育的机会为代价的。我国高等教育机会不均等的原因从教育的外部看,一是缘于“二元结构”的存在,二是家庭背景的不同;从教育的内部看则主要与制度化教育下“英才教育”的筛选体系有关,入学筛选和“英才教育”的竞争性与高等教育机会的均等性是不相一致的。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不可能把为数众多的高等学校学生都培养成英才。于是培养一般的人才,尤其是实用型人才,就成为高等学校发展目标的重要部分。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基于推行“机会均等”为原则的高等教育民主化思想。平等地接受高等教育并不能替代高等教育机会的不均等。因此,在扩大高等教育供给的同时,应注意避免教育机会的不均等。

勿庸置疑,高等教育具有很强的产业属性,教育劳动者的产品教育服务消费品是可以进行交换的。作为教育大国的中国,高等教育在新世纪将成为生机勃勃的朝阳产业。这不但需要重塑现代高等教育的理念,而且需要大胆地改革和创新,以此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产业的“接生婆”。

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发展进程,与各个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密切相关。到2005年,我国计划同龄人口的高等教育入学率要从1999年的9%提高到15%左右,无疑是吹响了向高等教育大众化进军的号角。高等教育发展的内涵应该是数量增长、质量提高、结构优化、效益增加、适应性增强等方面的有机统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矛盾是,高等教育机构所能提供的高等教育机会和社会经济发展与公民接受高等教育需求日益增长之间的矛盾。这对矛盾的运动,就构成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动力。从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教训来看,解决这对矛盾的主要办法不是抑制高等教育需求,而是积极发展高等教育,通过扩大高等教育供给得以实现。高等教育的发展有其内在的要求,一方面高等教育应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与社会其他系统协调发展;另一方面,在高等教育系统内部要均衡发展,要正确处理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等关系,走持续性、整体性和协调性发展的道路。中国的高等教育一定要从目前的实际和未来的发展可能出发。在“大国办教育,穷国办大教育”的前提下,认真推动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高等教育发展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就是投资与投资效益,我国高等教育在投资方面既存在效益不高,也存在数量不足的问题。因此,要保证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一方面国家要加大投资力度,同时应该建立成本补偿机制,实现多方投入的渠道。要实现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提高投资效益。另一方面,要尽早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贷款制度,从多方面保证公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必须看到,我国社会和民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所形成的巨大而活跃的高等教育市场,对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所产生的强大影响,将构成21世纪空前发展的强大动力。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将成为我国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为了确保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的供给,我国必须保持高等教育的适度增长。其增长实现途径应该是公立高等教育主导下的大众化发展、高等教育机构的多样性适应、办学体制的改革创新和教育法律体系的坚强保证。要走增加现有公立大学招生数量与内涵性规模扩大的发展道路,要以多样性的高等教育形态适应多样性的高等教育需求,要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的体制改革和机制变革,促进高等教育的制度创新,为我国新世纪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体制和制度基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