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1956年考入扬中,1962年扬中毕业考入清华大学。我在扬州中学度过了我的少年时代。扬州中学哺育了我。提笔回顾,少年往事又呈现在眼前。
我能考上清华大学,在历经“文革”十年浩劫之后又能走上从事学问的人生之路,实在是和扬州中学的人文环境熏陶分不开的。
扬州中学有很好的文学课程。教材精选了中外古今世界名著,而扬中老师们精湛热情的讲解,使我们从中汲取到古往今来许多志士仁人的博大思想和美好意境,为我们铺开了一条不断进取的人生之路。
我记得初一的文学老师是徐国英。她那时大学刚毕业,饱含着人生热情。我和我的同学们都记得是她教我们“狼和小羊”的。我们在中学里诵读了许多名著,从“木兰从军”到安徒生童话。但最使我永生不忘的还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那“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的雄浑气势,那“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的景色描述,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仁人志士之心,深深地打动了少年时代的我。我有时会独自躺在扬中小花园的草地上,仰望蓝天,思索那美好意境,向往那建功立业的生涯,有时又会和几个同学一起到瘦西湖,欣赏春和景明的景色,想象那古人往事。这种意境,伴随着我度过了后来的许多年月,激励我在如何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也不要放弃。一年的金秋佳节,我和妻子一起来到岳阳,登岳阳楼,泛舟洞庭,游君山,就再次想起扬中的韶华岁月。
扬州中学一贯提倡刻苦钻研。上初中时,由于我数学课程学得认真,数学老师李西涛在课上表扬我“种瓜得瓜”,使我一直记住一分辛勤一分收成的道理,也对数学产生深厚兴趣,以致成为我的终生职业。上高一时,赵翠英老师教我们数学,当我们的班主任,我又当上了数学课代表,我也借了许多数学参考书如《高次方程》、《摆线》等阅读。
到了高二,我当上班上的学习干事,对数学题的钻研兴趣有增无减。上高三时,北京举行中学生数学竞赛,在报上登了题目,我将五道题全做了出来。有一天上化学课,在上课前我们有五分钟静心默息的时间。化学教师杨公仆是当时校内德高望重的一位老教师。他在那默息等待上课的时间对我说,他做了其中四道题,有一题不会做,问我怎么做。我说了怎么做以后,杨老师说我做得对,赞赏我做得好。当时,扬州中学的老师就是这样鼓励年轻学子的进取心。如今,我在应用数学的领域里钻研,何尝不是当初在扬州中学就奠定的基础呢。
六年的中学生活不是完全风平浪静。初一是“反右”,以后还有一些政治运动。我们虽未卷入,但看到有的老师还被打成“右派”,对我们年幼的心灵总是一种惊扰。初三是“大跃进”、“大炼钢铁”,建小高炉,扬中的一些围墙都拆了。好在扬州中学一贯提倡勤奋好学,钻研科学。这些风浪,在学校教师们的调护下,对我们影响都不大,现在回忆起来,也只是美好少年时光的一丝风雨,一点阴云而已。
现在,中华民族正在走向伟大复兴。东方古国,改革开放,国力日增。扬州中学,这个育人树才的江苏名校,也迎来了她的百年华诞。现在的扬中学生,比我们当年的条件好得多。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各方面的千万优秀人才,也有许多事业等待后来者成就,我衷心祝愿母校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也祝愿年轻学子们立志成才,勤奋钻研,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作者系香港理工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