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颗,2颗,3颗……共11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卫星,6年迄今,经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科技人员之手研制出来。其中有6个型号实现了首次发射、首次应用。
近年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坚持以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定不移地推进技术、体制和管理创新,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面对世界上扑面而来的新技术革命浪潮,空间技术研究院领导深知:不加强技术创新,就无法缩短我国在应用卫星和卫星应用领域与国外的差距,就无法实现生产力的快速发展。通过对卫星研制实际的分析,研究院决定:加强技术创新,实现卫星研制平台化、系列化、组合化。
技术创新为研究院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经过近两年的努力,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在对成熟型号进行技术改进和升级后,先后建立了返回式卫星、对地观测卫星、通信卫星、小卫星等型号卫星系列平台,极大地增强了研究院的市场竞争能力,使卫星研制向小批量生产迈出了重要一步。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利用空间技术研究院现代小卫星公用平台研制的“海洋一号”卫星,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就研制成功;“资源一号”01星自1999年10月发射成功后,科研人员今年又将进行02星的发射。
与此同时,技术创新还给研究院的科研带来了活力。为缩短在大型通信卫星方面与国外的差距,空间技术研究院在“九五”期间,还自筹资金,主动启动了“东方红四号”大型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平台技术的研制开发工作,在大型燃料储箱等一批关键技术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有的几个能研制大容量通信广播卫星的国家之一。
伴随着技术创新的脚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近年来还加快进行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为研究院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坚强后盾。2001年末,我国空间技术研制体系实现重大转变: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运行了几十年的研制体系,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一个集总体设计、总装、总测试、总试验为一体的实体化研制体系。有关专家指出,空间技术研究院的实体化改造,为我国空间技术新的腾飞打下了坚实基础,也为国防科技工业部门改革探索了道路。
为了建立新的型号研制体制,研究院同时在管理上也大胆探索,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将以往相对分离的型号研制的管理和技术决策合二为一,从而达到型号研制“快、好、省”的目标。今年3月,项目办公室的组成人员正式确定,至此,研究院所有在研型号的卫星全部实行了项目经理负责制。
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将加快发展航天事业,中国卫星工程将迎来更加蓬勃发展的新时期。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徐福祥在展望我国卫星工程的未来时表示,“十五”期间,我国将研制和发射近30颗各类卫星,“中国星”将更多地闪耀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