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专家呼吁:救护波斑鸨

2002-11-03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王瑟 我有话说

中国科学院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的专家告诉记者,波斑鸨是世界上不会鸣叫的鸟,波斑鸨也是世界上最美丽的鸟之一。

新疆木垒哈萨克自治县是波斑鸨生活栖息的主要地方。每年九、十月间,波斑鸨从这里出发,经中国阿拉山口、塔城盆地到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最终到达阿富汗、巴基斯坦南部和伊朗等国,在那里渡过漫长的冬季。春天再按原路返回中国新疆的木垒。在木垒“娶妻生子,养育成人”。

波斑鸨有沙黄色的羽毛,上面均匀地洒满褐色斑点;整个身体与秋天的原野同色,只有头上的饰羽黑白分明。波斑鸨永远是沉默的,远古的文献中称它们为“哑巴鸟”。它们相互间的交流只能靠眼睛。

1994年,中国科学院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的专家应邀参加昌吉州珍稀动物调查时,在木垒县发现了它。当时,当地许多世居此地的牧民均不知道自己的周围竟然还生长着这样一种世界珍贵的鸟。专家们花费了几个月时间,在几次都要放弃的情况下,终于在一天,发现了波斑鸨,证实了波斑鸨在中国的生长繁殖。

波斑鸨在全世界有三个亚种,分别为加纳利亚种、北非亚种和亚洲亚种。在中国,鸨类有三种:大鸨、小鸨和波斑鸨。而在过去对中国波斑鸨的记载很少,没有人说得清它的生长生活情况。

新疆发现波斑鸨的消息无疑让世界吃了一惊。1997年春天,来自世界5个国家的20多位专家,开始在新疆木垒县寻找波斑鸨。一个关注波斑鸨的高潮由此开始了。

4月,正是波斑鸨恋爱的时节。一只雄性的波斑鸨将头上的羽毛、前胸的饰羽朝上微微翻起,停落一两秒后,头一缩,脖子变成了S形。之后,两只翅膀、尾巴朝后高高地翘起,从正面看,好似一个圆溜溜的大白球。这就是雄性波斑鸨吸引雌性波斑鸨注意的典型动作。

筑巢、孵化、抚育幼鸟,全由雌性波斑鸨承担。一只雌性波斑鸨可以一整天不吃不喝。23天后,小宝宝就出生了。它们喜欢吃荒漠上各种植物的嫩叶、小虫,戈壁滩里的沙狐、狐狸是它的大敌。

专家们将卫星发射器用胶带缠在波斑鸨的背部,用来监测它们的生长生活情况。发现波斑鸨的种群越来越少,生活越来越艰难。6年的考察发现,波斑鸨在新疆数量最多,达到2000多只。新疆是它们一个安静的繁殖区域。波斑鸨最大的危险来自于越冬地。

中亚国家有驯养猎隼的习性和传统习俗,那里的人们喜欢用波斑鸨来训练猎隼。猎隼有个特点,用什么动物训练它就会捕捉什么。波斑鸨在那里成了猎隼捕捉的对象。专家们的观察也表明,从新疆迁徙到中亚越冬地的波斑鸨返回率较低。

专家们预计,按目前这种状况,波斑鸨大约在10年以后,它那美丽的身姿就会从地球上永远消失。

波斑鸨不会用声音诉说这一切,人类还不该为它呐喊几声吗?

专家们呼吁,应尽快建设波斑鸨自然保护区,呼吁沿路各国加大保护波斑鸨的力度,阻止波斑鸨消失的速度,为人类留下更多的野生动物。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