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毛泽东思想,指引中国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一系列重大成就。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伟大成果——邓小平理论,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开辟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当历史的“接力棒”传递到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手中时,他们同样继承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新千年的钟声,连接着千年的企盼,也回荡着千年的思考。
一个鲜明而迫切的历史性课题,摆在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面前——
怎样才能与时俱进,挺立世界发展的潮头?
怎样才能抓住机遇,保持自己的先进品格?
怎样才能迎接挑战,驾驭复杂多变的局势?
怎样才能发扬本色,践行执政为民的宗旨?
一句话,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带着这样的思考,在2000年的2月,江泽民总书记去了南方。此行的目的,就是围绕党的建设到基层作调研,围绕基层开展“三讲”教育去作动员。
正是在2000年春天的广东之行中,江泽民总书记提出了“三个代表”,使“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有了一个明确的答案。
它是那样地简洁鲜明,又是那样地博大精深;是那样地高屋建瓴,又是那样地质朴言真。
七月,中国共产党的第80个生日,人民大会堂。
在亿万双期待的目光中,江泽民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深刻总结了我们党成立以来的全部历史经验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这是中国共产党新世纪的政治宣言。
在党的十六大召开前夕,江泽民同志又一次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发表重要讲话。人们不难从这一讲话中,体会到即将召开的中国共产党新世纪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基调。
在这个重要讲话中,江泽民强调,“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这言简意赅的概括,使人们对如何领会“三个代表”的丰富内涵和具体落实“三个代表”的要求,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
1992年党的十四大作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重大决定。
江泽民在中共十四大上指出,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
从邓小平到江泽民,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终于找到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最佳经济模式。
此后,国家大力推进财政、税收、金融、外贸、外汇、计划、价格、流通、住房和社会保障等各方面的体制改革。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钢材等重要生产资料的价格相继放开;中央银行的职能加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改革稳步推进;外贸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国家宏观调控体系逐步健全。
1993年4、5月间,中国刚刚开始走上市场经济的道路,就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在这一次实施宏观调控的过程中,党中央牢牢把握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指导方针,加大了改革的力度。
春种秋收,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年之后的1996年,通货膨胀得到有效遏制,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增长。
1997年7月,一场金融风暴突如其来,势头猛烈。中国怎样应对?
党中央提出“坚定信心,心中有数,未雨绸缪,沉着应付,埋头苦干,趋利避害”,实行扩大内需的方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等一系列扩大国内需求的政策措施,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在十四届三中全会以后,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国有企业进行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
经过了许多年的探索之后,国企改革进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新阶段。
我国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国有企业的发展迈上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新征程。
国企改革是同再就业工作同时并举的。
关心群众,首先要关心困难群众的疾苦;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首先要为困难群体谋利益,因为他们眼前最困难,最需要帮助。
把非公有制经济定位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又是一个重大的理论上的突破。它为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进一步排除了思想障碍,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天地。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我国农业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这些实实在在的做法,透着党和政府对人民利益的关注,闪烁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光芒。
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发展对我国经济、政治、文化都十分紧要,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1989年到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从近17000亿元增长到95900多亿元,年均增长9.3%,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六位,发展中国家第一。目前,我国钢、原煤、水泥、彩电、粮食、棉花、肉类、水果等产量都名列世界第一。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3.6%。到2002年8月底,国家外汇储备达2531亿美元。2000年,我国已顺利实现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前两步的宏伟目标。这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结出的丰硕成果,这是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且持梦笔书奇景,日破云涛万里红”。
1978年和1979年,一个鲜明的决策在邓小平的脑海里浮现出来: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从此,中国的大门打开了。
在经济特区这一排头兵的带动下,中国对外开放的热潮一浪接着一浪,一波连着一波。开放的国门迎接着扑面而来的世界风云,推动着中国阔步前进。
浦东开发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帜。
上海人民没有辜负党中央的期望。浦东的发展今非昔比,日新月异。
为了在新的条件下扩大对外开放,江泽民多次强调必须更好地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开放战略。
说到“引进来”,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吸引外资的规模不断扩大。从1993年起,中国吸引外商投资连续9年居发展中国家之首,连续5年居全球第2位。在沿海地区外商投资迅速增长的同时,外商也把目光和资金更多地投向了中西部地区。
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开始实施“走出去”战略,并取得了初步成效。目前,我国已有34家企业进入世界最大225家国际承包商行列。到2001年底,我国已累计批准设立境外企业6600多家,中方投资额近百亿美元。
世界已经看到一个日益开放的中国。他们从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了中国的变化,到处都能买到中国产品。身居海外的游子惦念着亲人,捎回一件时髦的礼品,很可能就是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
在当今的世界,加强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对各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重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再加上巨大的潜在市场,使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愿望最终变成现实。
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我国将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江泽民生动地比喻说:我们搞现代化建设,必须到国际市场的大海中去游泳,并且要奋力地去游,力争上游,不断提高我们搏击风浪的本事。
拥抱世界,让中国人更自信、更大度、更从容、更潇洒。
终于迎来了这一天。这一天,中国人等得太久了。萨马兰奇一声“北京”,多少人热泪纵横,多少人青春激荡,大江南北彻夜不眠,长城内外热血沸腾。经历过申奥失败的人们,都会说,看看今天的中国,就知道为什么会成功,这是改革开放的成果,这是国力增强的明证,这是世界对今非昔比中国的肯定,也是对首都北京寄予的厚望。
新世纪第一个春天,又一个科学的春天。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给了吴文俊、袁隆平两位科学家。人们说他们获得的是中国的诺贝尔奖。
从十年浩劫中走出来的知识分子,忘不了邓小平参加的那次科学大会,忘不了他亲自批准的“863计划”,更忘不了那句经典的科学论断:“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论科学技术》是江泽民在国内出版的第一部文集,第一本专题论集就论述第一生产力,绝不是偶然的。他曾多年从事技术工作,对科学技术除了理论上的认识,更有着切身的感受和理解。他在1995年的科学技术大会上宣布实施“科教兴国”伟大战略部署,响亮地提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在“科教兴国”战略的召唤下,这些年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863”计划、重点基础研究计划、重大科技攻关计划、火炬计划、星火计划、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计划、国家重点工业试验计划等一系列重大科技行动又取得了丰硕成果。
我国自1991年以来到2001年底,创建了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1年这些高新技术开发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1928亿元,产值10117亿元,实现利税1285亿元,出口创汇达226.6亿美元,分别是1991年初创时的100倍左右,已经成为带动全国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龙头。
江泽民指出:真正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如果我们不这样来认识教育问题,就会丧失时机,贻误大事,就要犯历史性错误。
1999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出台了。它绘制了教育战线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施工蓝图,勾画出中国教育美好的未来。现在,全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江泽民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发出这样的号召:“教育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各类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这是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国家花巨资实施的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危房改造工程、教育对口支援工程、国家助学体系以及西部开发助学工程,使失学的孩子重新回到了课堂。
1995年,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首次将可持续发展确定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提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998年以来,党和政府加大了治理污染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力度,提出了污染控制和生态建设并举的方针。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国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一定能够走出一条绿色之路,让祖国的天更蓝,水更绿,人更美。
到了世纪之交的时候,党中央作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千百年沉寂的土地焕发了生机,千百万质朴的人民渴望着富裕。轰轰烈烈的大开发意味着大开放,它向世界预示:中国西部振兴之日,就是中华民族富强之时。
如今,已经到了东部带动西部均衡发展的时候了。江泽民总书记把握住了这个大局。他明确指出:“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时机已经成熟”。
20多年前,邓小平那振聋发聩的声音:“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5年前,在这个决定跨世纪中国发展前景的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依法治国”提到“治国方略”的高度,这是我们国家民主与法制建设进程中一个新的里程碑。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直接领导下,我国的立法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这20多年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宪法三次修改,使宪法更加完备。
除对宪法进行必要的修正外,到目前为止,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已经制定了430件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国务院制定了800多件行政法规,地方人大制定了8000多件地方性法规。今天,我国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的主要方面都已做到有法可依。
九届全国人大组成以来,已经有4部法律草案征求全民意见。其他法律草案也要充分听取地方、部门和专家的意见,调查研究,经过一审、二审、三审,反复修改,然后再提请常委会会议表决。
在我国,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有人曾预言,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的法律将受到很大的冲击。当这一天真的来到的时候,中国准备好了吗?中国法律准备好了吗?
准备好了,我们准备好了。在2001年底之前,我国基本完成了加入世贸组织的各项法律准备工作。
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对《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外资企业法》、《海关法》、《商标法》、《专利法》、《著作权法》、《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和《药品管理法》进行了修改,兑现了我们加入世贸组织时关于修改法律的承诺。
20年前的1982年12月4日,是我国现行宪法开始实施的日子。在2001年,这一天又成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法制宣传日,它的主题是:增强宪法观念,推进依法治国。
江泽民在2002年5月31日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中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
江泽民明确指出,我国的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在于,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我国政党制度的巨大优势就在这里。世界将会看到,在新世纪曙光的照耀下,中国必将伴随着民主法制建设,实现高度的政治文明。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从多方面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年年都有新举措,年年都有新进展。
1996年10月,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在总结多年来精神文明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1997年5月,成立了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为全面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切实的组织保证。
人民群众拥护创建活动,积极参与创建活动,就在于创建活动改善社会环境,提高生活质量,解决实际问题,群众受教育、见实惠,得民心、顺民意。
精神文明建设对于今天的中国之所以十分重要,就因为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正是在这悄然而至的变化中,以“社区”为基础的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以执法部门和“窗口”为重点的创建文明行业活动,以创建文明农户和文明小城镇为主要内容的创建文明村镇蓬勃兴起,形成了一个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的,持久不息的精神文明建设高潮。“千里海疆文化长廊”、“长江三峡文明长廊”、“千里文明交通线”、“军民共建千里文明运输线”,一个个人民群众的创举,把祖国的城乡装点一新。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活动,增进了城乡之间的交流。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发展先进文化,就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前沿,积极进行文化创新,不断增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今天,中国人的文化艺术几乎走进了所有的国际性艺术殿堂。无论是音乐、舞蹈、歌剧、美术、雕塑,还是电影、戏剧、电视,所有展示美的地方,都有中国人的身影。宣传文化工作,始终坚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树立精品意识、实施精品战略”,通过实施精神文明建设的“五个一工程”,创造了文化艺术领域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
在新世纪的第一年,江泽民同志提出了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的重要思想。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2001年的9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精神文明建设正向更高的层次提升,向更广的领域延伸。
爱国主义永远是飘扬在中华儿女心中的旗帜,爱国主义永远是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英勇奋斗的不竭动力。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是人民解放军永远不变的“军魂”。
在一个赣江两岸开满杜鹃花的时节,江泽民又沿着毛泽东创建人民军队的足迹,一路风尘来到江西。
走过这一片片浸透着先辈鲜血的土地,他深沉地说:“一个军队要有军魂。我看,我们军队的军魂就是党的绝对领导。”
在经历了长时间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之后,新时期人民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的使命被确定为“为打赢未来高技术战争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为保持人民军队的性质、本色和作风提供可靠的政治保证。”
思想政治工作最根本的就是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武装官兵的头脑。
江泽民主持军委工作以来,坚持毛泽东、邓小平提出的“把我军建设成为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这一人民军队建设的总目标和总任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结合国内外形势的需要,适时提出新时期人民军队建设的一系列方针原则。
1993年1月,中央军委制定了新时期的军事战略方针,提出准备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1995年,中央军委又决定在军队建设上,实行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按照新的军事战略方针,人民军队在现代化的道路上采取了一系列具有决定意义的重要举措。科技强军、质量建军,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成为军队建设的主旋律。军队建设步入了注重质量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
1997年,党中央、中央军委决定,在80年代中期裁减军队员额100万的基础上,人民解放军再裁减员额50万。人民解放军朝着“精兵、合成、高效”的方向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无论我们走到边防哨所,还是来到连队营房,都能看到这体现着时代特征的五句话。这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期人民军队建设提出的总要求。按照这五句话全面建设部队,为人民解放军履行“打得赢”、“不变质”的历史使命提供了基本保证。
军队现代化离不开国防现代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国防建设坚持科研先行,积极开发国防关键技术,获得了重大成就。航空、航天、船舶、兵器、军用电子、工程物理等高技术领域,取得了一些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成果。
中国的国防,是全民的国防;中国武装力量,是综合的武装力量体制。
人民解放军是保卫祖国主权、维护祖国统一的钢铁长城,也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
1998年夏天,特大的洪水席卷长江流域、嫩江流域和松花江流域。
严防死守,决战决胜。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一声令下,人民子弟兵用血肉之躯筑起一道抗洪抢险的钢铁防线,谱写了一曲人民军队为人民的壮丽凯歌。
人民解放军这支威武之师、文明之师、正义之师,同时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力量。1992年和1993年,中国先后派出两批共800人的联合国军事工程部队,赴柬埔寨执行维和工程保障任务。他们克服重重困难,修筑道路、机场,营建房屋,塑造了和平之师的形象。
威武雄壮,赤胆忠心,与时俱进,与日偕行。
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和中央军委领导下,勇往直前,众志成城,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捍卫国家主权和保卫国家安全,为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宁,必将奏响新的英雄赞歌,谱写新的灿烂篇章!
1997年7月1日,香港结束了英国100多年的殖民统治,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五星红旗的升起,结束了一个时代,也开启了一个时代。江泽民主席代表12亿多中国人民向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五周年大会上,江泽民主席发表重要讲话,他说:“香港回归祖国以来的五年,是‘一国两制’由科学构想变为生动现实的五年,香港人是完全能够治理好香港的。”
香港货柜码头的吞吐量继续保持世界第一的地位;香港机场国际货运量亦保持世界第一的地位;第八届国际旅游大奖评选香港为亚洲最受欢迎的城市;与回归前不少人离开香港的情况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到香港旅游、定居及工作的外国人越来越多。
如今,国际社会普遍承认中国政府实现了对香港的承诺。
1998年江泽民在接见澳门特区筹委会第一次全体会议的全体委员时曾指出,“澳门回归祖国,将为‘一国两制’再次创造一个光辉的范例,有利于最终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这一天,全世界都看到了这个庄严的时刻。葡萄牙政府将占据了400多年的澳门交还给了中国政府,澳门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澳门回归两年来,宏观经济向好的方向发展。2000年经济增长4.6%,新注册的公司及投资额均有大幅增长。2001年来澳门游客首次突破1000万人次。如今,澳门人终于可以自豪地说:澳门已经是一个安宁、祥和之城,是真正的“莲花宝地”。
“一国两制”,原来是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的,却首先在香港和澳门结出了丰硕的果实。现在,祖国完全统一的历史进程,已经步入解决台湾问题的新阶段。
1995年1月30日,江泽民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
江泽民在这八项主张中,重申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进行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是我们的一贯主张。他正式邀请台湾当局的领导人以适当身份前来访问,并强调“中国人的事我们自己办,不需要借助任何国际场合”。他的一番肺腑之言在台湾岛内引起强烈反响。
2000年3月18日,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结束。面对台湾政局发生的重大变化,2000年5月20日,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受权发表声明,郑重表示对台湾当局新领导人将“听其言,观其行”。
2000年3月20日,江泽民主席在会见来访客人时表示,台湾不管谁当权,我们都欢迎他来大陆谈。但是对话谈判要有个基础,就是首先必须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
2002年1月24日,在江泽民主席《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发表七周年座谈会上,钱其琛副总理根据江泽民主席的“八项主张”,进一步重申了中央对台工作的政策立场。
海峡两岸人民书同文,语同音,习同俗,祖同根。2001年,回祖国大陆的台湾同胞近300万人次。在文化引力不断增强的同时,来自祖国大陆的经济引力也越来越强。截止2002年上半年,台湾同胞来祖国大陆人数达2600万人次;两岸间接贸易额累计2400多亿美元;台湾来大陆投资项目5万3千多个,协议金额610亿美元,实际到位资金320亿美元。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已经把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列入到我们党和全国人民进入新世纪的三大任务之一。这就充分地反映出我们民族的一种感情和强烈的愿望,同时它也是代表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冷战的阴霾已经散去,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经济全球化方兴未艾,信息高科技迅猛发展,世纪末的繁荣既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希望,也带来了困惑。中国应如何应对?
江泽民主席多次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动的历史时期。两极格局已经终结,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世界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新格局的形成将是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邓小平“外交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以高超的政治智慧把握着中国外交的方向,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大力开展全方位、多层次而且富有多样性的双边和多边各种外交活动。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13年中,与我国建交的国家从137个增加到165个,党的十五大以来,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访华共180起。
1996年4月,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对我国进行国事访问,双方决心发展“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20世纪90年代以来,江泽民主席多次访问俄罗斯,他同叶利钦、普京两位总统共同推动建立起一种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的新型国家关系。
1997年10月,江泽民主席跨越太平洋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第二年夏天,美国总统克林顿也对中国进行了国事访问。
中美关系几年来的发展曲曲折折,我国领导人面对出现的各种复杂情况,处变不惊,表现出超凡的冷静和智慧,进退自如,展示了有理有利有节的外交艺术。
2002年10月,应布什总统的邀请,江泽民主席对美国进行了访问,取得了积极成果。
近十年来,我国领导人相继出访,足迹遍及五大洲100多个国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与世界各国往来最活跃的时期。
中国已同世界2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伙伴关系。中国共产党已同世界上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个政党和组织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友好关系。
中国面向新世纪的外交格局初步形成。
面临新世纪,江泽民坚持我们党对形势的基本判断,与时俱进,提出了开展全方位外交的战略思想。为了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他还提出了“新安全观”、“世界多样性”、“互利互让的双赢”、“国际关系的民主化”等原则。
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新型的区域合作组织,它响亮地提出了以“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为基本内容的“上海精神”,首倡了一种完全不同于冷战思维、以相互信任、裁军与安全合作为内涵的新型安全观。
这是一份明确提出打击恐怖主义的国际公约。也许当公约签署时,许多人尚未深刻体会到它在维护地区安全与稳定方面的重要意义,但纽约的世贸大楼轰然倒塌,人们不能不钦佩上海合作组织所表现出的远见卓识。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APEC成员领导人在21世纪首次聚集在上海,这是有史以来中国举办级别最高的一次国际会议,也是“9·11事件”后第一次最大规模的世界领导人会议,因而格外引人注目。
这尊青铜宝鼎,是江泽民主席作为国家元首第一次出席联合国会议时,带去的礼物。屹立于联合国广场,古朴典雅,气势宏大。它蕴含着中国人民对联合国实现其崇高使命的良好祝愿,也寄托着我国对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前进的决心和企盼。
1989年6月,邓小平和几位中央领导同志作了一次重要的谈话,他深刻地指出: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这是一个凝结着深厚历史经验的嘱咐!一个历史性的重托。
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党的建设。江泽民总书记着眼于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围绕着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根本问题,进行了长期深入的思考。
世纪之交,江泽民总书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根本上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的大会上,江泽民总书记明确提出,要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使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历时两年的“三讲”教育,使近70万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接受了一次严格的党性党风教育,这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期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一次创造性探索和成功实践。
2000年12月,按照中央的部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在全国农村1520多万名基层干部中展开,使干部受到教育,群众得到实惠。
江泽民同志指出,中国的关键在党,党的关键,是看我们能不能不断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领导人才。
2002年7月,中央正式颁布《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是我们党关于党政领导干部选拔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规章。它对于建立健全科学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党要管党,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1997年,中央纪委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试行)》。据统计,5年来,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79万多件,结案78万多件,给予党纪处分的78万多人。查处大案要案,极大地振奋了党心民心。
2001年9月,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表明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解决党的建设这一重大课题,认识越来越深刻,措施越来越具体。
今天,我们党已有6600多万党员。他们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各项事业中,积极进取,勇于开拓,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1997年以来,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的2946人中,有党员2594人,占88%。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5068人中,有党员4350人,占86%。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以自己的崇高行动为党旗增添着光辉。
金色的北京,迎来金色的秋季。经过党内民主程序选出的2100多名代表,满怀胜利的喜悦,满载6600多万党员的心愿,带着全国人民的重托,齐聚人民大会堂这个庄严的会场。
党的十六大,举国关注,举世瞩目。这是我们党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发展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代表大会。它的召开,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国各族人民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道上阔步前进,掀开我们党和国家历史发展的新篇章!
中国共产党和亿万中国人民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奋发进取,在新的世纪描绘新的篇章,创造新的灿烂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