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媛说:胃癌患者是我心中永远的痛。熟悉袁媛的人都知道,这20年来她一心扑在胃癌研究上,带领课题组长期深入农村进行胃癌高发区病理病因研究。他们的研究结果在国内外引起轰动。
在采访袁媛的过程中,记者了解到,胃癌在我国农村是死亡率最高的疾病。辽东半岛南部的庄河地区是我国北方胃癌的高发地区。据专家介绍,研究这个地区预防胃癌的途径和办法,是难度极大的课题。正因为胃癌有高发病率和高致死率的特点,所以国家把“胃癌高发现场高危人群综合防治研究”连续作为“七五”、“八五”、“九五”、“十五”科技攻关课题。
最初袁媛是跟着自己的导师一起搞胃癌研究,后来导师不幸病逝,她默默地接过老师未竟的事业,为攻克胃癌防治难关执著地奉献着。这一干就停不下脚,她从青年变成中年,黑发变成花白发。
他们做的事挺了不起,而且袁媛是“九五”、“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的负责人,可她对自己做的事并不多提,总是说不上几句就转了话题,要么是说课题组的同事们如何奉献、如何吃苦,要么是说农民领到免费药品多么感激、治好了病多么高兴。
袁媛告诉记者,搞胃癌高发区研究,是为了降低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使胃癌患者得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早期胃癌检出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胃癌高发区病理病因研究,事关几十万农民的生命健康。庄河地区贫困村缺医少药,有的农家为了治胃癌倾家荡产。不揭开胃癌高发区的谜,不解除农民兄弟姐妹的病痛,袁媛寝食难安。她是党支部书记,一向严于律己。为了获得宝贵的人群资料和标本,她从1982年大学毕业至今,每年用大量时间深入山村、渔村,走遍了庄河50个贫困村,生活在那里,工作在那里。白天翻山越岭为农民做检测,她在冰冷刺骨的小河沟里冲洗病理照片,双手冻得又红又肿;夜晚枕纸箱睡土炕,她在农家炕头上整理普查报告,许多研究成果都是在小炕桌上完成的。
袁媛认为科研的终极目的是为人民造福。要攻克胃癌,就必须走出高楼深宅实验室。她说:“在农村直接面对人群进行研究,工作量大,环境也很艰苦,对于我这个习惯于实验室工作的中年女性来说,确实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每次从乡下回来,大家脸上都增加了几道皱纹。我看着大家憔悴的面容,再看看自己越来越多的白发,深知我们为这个课题付出了很多、很多,但我们仍然苦苦恋着这份‘苦差事’,无怨无悔。”
她与课题组的同事,行程3000余公里,完成了庄河现场胃癌危险因素的调查研究。他们发现当地农民普遍食用咸猪肉是导致胃癌高发的主要因素之一,这一研究成果,丰富了胃癌病因学的研究内容,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在他们的督促下,庄河人咸猪肉摄取量不断下降,饮食习惯日趋合理,胃粘膜病变及癌前病变的发病率呈下降趋势。
她在美国进修时,美国人很惊异,她居然可以对感恩节、圣诞节“无动于衷”,踏踏实实泡在实验室里。提起这件事,袁媛用典型的东北话说:在国外学习研究的时间太宝贵了,我们什么风景也没整,一头扎进实验室。
袁媛一直希望有机会学习国外同行的先进技术。但在他们承担的“九五”课题刚刚启动时,她的出国进修两年的手续也全部办完了。她担心此时出国会影响整个项目的完成,便放弃了去美国波士顿大学搞研究的机会。有些人问她:胃癌研究成年累月泡在农村,国外生活和工作条件都优越,你放弃难得的机会图的啥?袁媛说:国家把这么重的担子交给我,如果我现在出去,对国家没法交代,对庄河农民没法交代。
袁媛除了常年搞科研,还指导了近30名硕士、博士学生,她长期顾不上家,顾不上孩子,她对女儿既歉疚又感激,她说:感谢你把该给你的最宝贵的东西——时间还给了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