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改变高等学校后勤服务模式落后、后勤负担沉重的状况,打破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国务院有关部门从2000年开始,计划用3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实现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符合高等教育特点与需要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作为高校教师和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亲身实践者,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后勤服务集团总经理陈保卫副教授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的显著成效,感受尤为深刻:
通过后勤社会化改革,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高校的后勤服务真可谓今非昔比了。大学校园里流传着这样的话:“饭菜可口了,品种增加了,质量提高了,价格降低了,公寓宽敞了,通讯方便了,校园美丽了,条件改善了,心情舒畅了,学习进步了。”
大学生一入校,接触最多的可能就是后勤集团,无论吃、住、行都和他们息息相关。尤其是食堂,办得好坏直接影响着广大师生的工作和学习。就拿我们学校来说吧,第一学生食堂是1992年建的,当初的设计就餐人数是2400人,然而现在实际就餐近6000人,就餐面积及操作间面积等硬件设施不够完善。为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又建了第二学生食堂并在今年九月份开学时投入使用。两个食堂都从服务态度、饭菜质量、花色品种上加大了管理力度,达到新的高度和水平,赢得了学生的好评。
自1998年开始,学校对食堂经费投入逐年减少,到2001年,食堂运转的一切开销均由食堂伙食成本承担。为方便同学们就餐,我们使用了消毒碗筷,这些餐具都是从食堂的伙食成本中支出的。为了让同学们吃上放心的菜,我们采购的粮、油、肉类食品都是从定点国有企业购买的。
我们的北京校区与北京农学院仅一墙之隔。由于两个学校规模都不算大,又同处远离市中心的京城北郊,两个学校的后勤投入占学校财政支出的比例都比较高,一方面资源不足,另一方面资源又存在很大的浪费。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在北京市教委的积极协调下,两校领导经过磋商达成共识:开放校园,走区域联合的道路,最终实现后勤社会化。两校共同成立了后勤社会化改革区域联合协调小组,经过双方多次磋商,决定首先在易操作、见效快的医疗保健、幼教服务、班车运行和校园供暖等方面实施合作。
自今年暑假,两校开始运作打通校园围墙、建立统一校门和共同广场的工程,并将于今年11月底完工。通过区域联合,确实起到了充分节约资金、促进人员结构合理化、提高后勤服务质量的作用。
我校后勤集团每年为学校节约经费200多万元,上缴学校150余万元,学校负担确实减轻了;集团员工的收入也比原来提高了20%左右。
在改革实践中我们深深感到,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不仅为我国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新型的后勤保障;同时,随着后勤设施和教学科研设施的快速建设,也带动了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商业零售、餐饮等社会服务业的发展,拉动了社会需求,促进了所在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一位大学校长感慨地说:“过去后勤是包袱,如今真的变成了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