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力托战鹰上九天

2002-11-15 来源:光明日报 罗先泽 赵凌宇 我有话说

近年来,空军第一航空学院党委认真贯彻军委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以部队建设需要和军事斗争准备要求为目标,确立了“两个贴近、三个坚持、四个接轨”的育人思想,即贴近部队、贴近实战,坚持创新教育、特色办学、非均衡发展的办学思想,实现教学内容与现代高技术接轨、与新装备接轨、与部队需要接轨、与未来战争需要接轨,努力培养造就了一批高素质的创新型军事人才。

目标定位:创新型的战鹰维护专家

享有“航空工程技术干部摇篮”美誉的空军第一航空学院,是我军第一所航空工程技术院校。新的历史时期,传统“型号式”教育模式,由于难以适应高技术装备和未来战争需要而显现出弊端。学院党委积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适应部队建设和战斗力生长的需求,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既懂工程技术、又会军事指挥,既有扎实理论功底、又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创新型战鹰维护专家。为实现培养目标,学院从教育思想大讨论着手,逐步更新思想,与时俱进确立了一系列新的办学观念。

注重树立知识、能力、素质相统一的现代教育观念,着力拓宽专业口径,增加人文课程,加大人文教育力度;注重树立因材施教、促进学员个性发展的观念,充分发挥学员主观能动性,让学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注重树立技术与指挥合训、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观念,要求学员完成高等工程教育与军人职业教育两个方面的基本训练,使毕业学员既具备航空技术工程师的素质,又具有航空兵机务部队的指挥管理能力。

新的办学观念导引新的育人模式,新的育人模式使学员释放出强烈的学习热情,从而使教学质量稳步上升。2000年,空军组织院校《高等数学》统考,一航院名列第一,通过率100%;2001年,总部组织教学质量大检查,在反映教学质量的两项基础共同课考核中,一航院以高出平均成绩10多分的优势在全军位居前列,并以较大优势名列空军院校第一。学员获得了“联想杯”全国电脑创意设计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英语作文比赛第一名等一系列大奖,一批懂学习、会创新的新型军事人才正在成长。

夯实基础:驱动办学两大“引擎”

教员队伍和教学设施是驱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两大“引擎”。着眼育人目标,学院努力加强教学基本建设,不断夯实创办高水平工程技术院校所需的办学基础。

学院党委把教员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按照“完善机制,优化结构,提高素质,培养尖子”的思路,制定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与发展纲要”和“拔尖人才培养措施”等,每年投入经费200多万元用于教员培养。学院已经建成一支德才兼备、结构合理、创新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强的教员队伍。在现有的500多名教员中,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159人,获得全国或全军荣誉称号19人;50%以上的教员能用英语讲授专业课,76%的教员拥有科研成果。

目前学院拥有飞机综合实习场、运动场、轻武器射击场、游泳池等训练场地11余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28万册,各种期刊600多种,电子期刊2520种;拥有各类教室、实习室230个,计算机2300台,其中军事装备学、军事通信学和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等学科专业的实验室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空军装备技术模拟训练软件研究中心、空军院高新技术中心、空军航空装备维修表面工程技术推广站、国家直升机使用与维修专业委员会等一批先进的教学、科研基地均设在学院,使学院成为航空工程技术人才基地、航空综合保障创新基地和航空兵技术支援基地。

高水平的教员队伍和良好的教学设施,为学院科研工作和学科建设提供了有力保证。近年来,学院连续取得飞机战伤抢修、智能化综合检测系统等方向的一系列直接促进空军战斗力提高的高等级科研成果,共获各类成果奖204项,其中国家发明奖4项,军队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22项。其中“陀螺激光动平衡仪”是空军第一个获国家发明奖的成果,被列为建国以来重大科技成果之一,陈列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直升机旋翼同锥度检查仪”是空军第一个参加日内瓦发明奖的成果;“飞机地面降噪装置”代表国家参加巴西“国际环保博览会”展出。

凸现特色:发展紧贴实战的学科

学院着眼高技术战争和军事斗争准备的需要,注重特色建设,贴紧实战需要,建立和发展起一系列实力雄厚的学科。

飞机修理工程系设有“飞机战伤抢修技术研究所”和空军“飞机战伤抢修高新技术研究中心”。该学科是军队“2110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专业,也是空军的重点建设学科专业。“飞机战伤抢修实验中心”是全军,也是国内唯一进行飞机战伤抢修配套实验研究的基地。学科带头人张建华教授是空军级专家、全军优秀教师。他先后主持和参与了多项重大科研项目,获军队科技进步一、二等奖3项,目前承担新机快速抢修领域的军队级重大项目3项。另一学科带头人曹立学教授被部队誉为疑难问题的“遥诊专家”。目前该学科拥有空军级专家1人,空军高层次人才9人,博士、硕士26人,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32项,出版专著、教材43部,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

航空军事通信学是学院重点发展的又一学科。学科带头人许世宏教授和陈德煌教授都是空军航空通信对抗领域的知名专家。他们研制的总参重点项目“某电台通信反对抗终端机”填补了现役新型机载电台无通信反对抗能力的空白。严利华教授是本学科群的另一领军人物,他研制的“某机载自卫电子对抗模拟器”为我军实施航空电子对抗模拟训练奠定了坚实基础。近五年来,该学科加大青年教研队伍的培养力度,作为主要学术带头人的博士、教授平均年龄不足38岁,其中10人入选空军高层次人才。他们的艰苦努力,使这个学科获军队科技进步奖30项,并承担了17项军队科研和预研项目;编写专著和空军统编教材25部,发表学术论文350余篇。

应用高新技术,提高航空装备检测自动化、智能化是空军装备建设的重点之一。学院在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领域进行系统研究,并取得了一大批成果,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33项,其中一、二等奖5项。目前,这个学科领域已拥有博士、硕士27人,其中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人、空军高层次人才7人,初步构建起一个高水平的人才方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