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深化本科教学改革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002-11-17 来源:光明日报 电子科技大学校长 邹寿彬 我有话说

21世纪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高等教育必须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和“教育创新”重要思想指导我们的教学改革,实现本科教育新的飞跃。进行教育创新,根本目的是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不断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具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建设者、管理者和领导者。为此我校将2002年作为“教学改革年”,开展了全校范围内的教育思想大讨论。通过讨论,更新思想、统一认识,提出了今后教学改革的系列思路和措施。

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

江泽民同志指出:“进行教育创新,首先要坚持和发展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教育思想。”通过教育思想大讨论,在全校上下牢固树立了“三本”观念:以育人为本,教师是办学的主体;以学生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以质量为本,素质教育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同时,提出了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培养知识结构合理、理论基础扎实、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强、个性突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

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具有我校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

设置本科“3+1”人才培养模式,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以“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培养”、“理工渗透、人文教育和科技教育相融合”、“加强基础训练、拓宽人才培养口径”为指导思想,我校全面修订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具有如下特征:

加强理工渗透、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相融合:积极开展教育研究,在普通教育课程中设置不低于10学分的素质教育选修课,强调跨学科门类选课,文科学生必须修不低于4学分的理工科课程,理工科学生必须修不低于4学分的文科课程,使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拓宽专业口径,淡化专业界限,加强基础,增强适应性:原则上,工学类专业按一级学科门类打通,其他类专业按二级学科门类打通,用3年时间构建普通教育课、学科教育课公共平台,用1年时间设置专业方向课程群和毕业设计实践等。将课堂教学总学时控制在2400学时以内,选修课比例增加到30%,允许学生跨专业、跨学院选课,扩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强化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与实践能力培养,重视学生个性发展。

建设若干个国家本科教学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在电子信息创新人才培养中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

以国家“工科数学课程教学基地”和“工科电工电子教学基地”为基础,建成国家示范教学基地。示范基地将具有符合时代要求和注重素质提高的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具有较为完备的、水平先进的教学实验室和其他办学条件;拥有一支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高、结构优化的师资队伍;在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方面起示范作用,成为出思想、出成果、出人才的中心。

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规划实施品牌系列建设工程

以核心课程为重点,大力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贯彻整体优化的原则,合理调整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课程的重组和整合,提高课程的综合化程度。充分吸纳当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把多学科间的知识交叉与渗透反映到教学内容中。

我校将进一步加大力度,实施品牌系列建设工程:品牌专业建设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程、优秀教材建设工程、“教学名师”建设工程,充分体现我校决心“办一流教育、出一流师资、培养一流人才”并最终跻身一流大学行列的办学宗旨和教育理念。

大力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证体系

根据高等教育的内在规律,借鉴全面质量管理(TQM)思路和引入ISO9000族标准思想,建立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质量管理体系,把教学质量管理从传统的事后检查转变为对过程实施监控,对影响教学质量的各个环节进行监测,并通过反馈信息及时纠错、修正,努力推动我校教学管理科学化、规范化。

我校制定了《电子科技大学本科教学质量监测表》,将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教学质量监测,各相关单位对其所负责的教学质量监测点进行实时监测并做出数据统计和质量记录;学校组织督导组对各监测点的数据和质量记录进行审核和评价,每学年两次。在此基础上,适应教学管理重心逐步下移的变化,选择2~3个学院,根据《电子科技大学院(部)本科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评审要点》,开展院部教学质量认证工作,经学校认证后发给相应的证书,在全校教学工作中做出示范。

我校出台了《电子科技大学本科教学工作规范》,使教师在施教过程中有章可循、有规可依。我校还制定了专门的管理办法,进一步强化教学工作质量意识,加大教师收入与教学质量挂钩的力度。

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工作永恒的中心和主题,是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教学改革年”的启动,掀起了我校新一轮教学改革的高潮。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拉动了我校的整体办学质量,使我校不断朝着国内外知名高水平大学的宏伟目标迈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