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原名华南工学院,组建于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期,以当时中国几所著名大学——中山大学(1924年创办)、岭南大学(1914年创办)、华南联合大学(1924年创办)的工学院为主干,以及湖南大学、广西大学、南昌大学、武汉交通学院、武汉中华大学等12所院校的有关系科调整合并而成。由于集中了当时华南地区工科类优秀师资和相应的教学科研设施,加上植根于有开放、创新、务实传统的南粤大地,并在中山大学原址上继续办学,因而学校组建后就在较高起点和较高层次上快速发展。1960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88年1月更名为华南理工大学。
由于学校由具有不同背景的学院和系科组建而成,因而在几十年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可以博采众长,兼容并包,自成一派。一代又一代的华工人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同时又随社会的发展不断革故鼎新,使学校得以持续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华工人更是乘改革开放东风,不断开拓进取,学校各项工作蒸蒸日上,办学水平不断提高。
经过多年的发展,学校已拥有6个国家重点学科,9个“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全校设有20个学院,48个本科专业,4个一级学科、25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4个领域有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有5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已发展成为华南地区规模最大,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经、管、文、法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
现有教职工3700人,其中教学科研人员1700人。教师中有两院院士2人,兼职院士7人,外籍院士1人,教授302人,副教授808人。研究生导师651人,博士生导师157人。50岁以下教师占70%,研究生毕业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达到61%,博士毕业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30%。学校形成了一支结构趋于优化、素质较高、老中青相结合的雄厚的师资队伍。
已建成了以本科教育为基础、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现有各类在校学生27500人,其中本科生13333人,研究生4902人,留学生100多人。学校治学严谨,形成了“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
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实践,初步形成和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和区域经济需要的办学思路和体制,这就是以共建和联合办学的方式,促进学校与社会的有机联系。学校主动适应社会的需要,为社会多作贡献,从而使社会更多地关心和支持学校的发展,把人才培养与社会的需要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1999年1月,学校召开第十三次党代会,确定了学校面向新世纪的奋斗目标:认真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科研水平和办学效益,到2012年或稍长一些时间,把华南理工大学建设成为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居于全国重点大学前列,学术水平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部分学科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多科性全国重点大学,成为我国特别是华南地区培养高层次科技和管理人才的摇篮、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基地、知识和技术创新的前沿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目前,全校师生员工在校党委的领导下,深化教学、科研、人事和后勤改革,为提高教育质量、学术水平和办学效益而努力工作,力争为国家特别是广东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早在建校初期,学校适应新社会国家前进的步伐,很快创建了造纸、橡胶、制糖、食品、硅酸盐等一批当时在全国高校中独一无二的专业,并凝聚起一大批真诚追随共产党的先进知识分子群体,造就了一大批在国内有较高知名度的专家学者,为华工各学科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78年以后,华工在两个三年规划的建设中,教学和科研两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学校不仅增设和恢复了城市规划、海洋工程等14个专业,而且增设了外语系、社会科学系、管理工程系、应用数学系和工程力学系等10个学科,在校学生接近1万人。华工迅速从单一的工业学院发展成为一个以工为主,兼有理、经、管、文、法的多科性理工大学。1992年,学校根据学科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开始对原有专业进行调整改造,实施学院办大专业,大专业实行多方向的改革。1996年学校将原有的58个专业调整合并为38个宽口径的专业,在淘汰和发展一批专业面窄、生源不足的旧专业同时,新增了广东经济建设急需的机械电子工程、交通工程、国际贸易、国际金融、会计学等专业。1999年学校根据教育部的新专业目录将本科专业调整为33个,此后,学校又新增了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电子信息类专业,信息与计算技术、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等理科类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等管理类专业,行政管理等法学类专业,音乐表演等文科类专业。目前,华南理工大学共有本科专业48个,其中工科类有30个专业,理科类有5个专业,经济类有2个专业,管理类有6个专业,文科类有2个专业,法学类有2个专业,医学类有1个专业。
华南理工大学一贯十分重视提高本科教学质量,进行教学改革。50年代,学校倡导并推行“少而精”、“举一反三”的教学法,对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60年代,学校明确提出要以教学为主,贯彻“教学、生产、科研”三结合的方针,并就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更多接触社会等问题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80年代,学校着重转变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观念,建立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能力的新的教学质量观。90年代,学校以“如何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级人才”为主题,在师生员工中深入开展了教育思想大讨论。进入21世纪,学校又开始了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业精神为目标的新一轮教学改革。
在拓宽专业口径的基础上,学校按照“重人品、厚基础、强能力、宽适应”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了系统的改革。首先,大幅度地减少课堂教学总学时。1993年从平均3000学时减到2700学时,1999年又从2700学时减到2500学时,目前学校各专业课堂教学总学时均在2500学时以下(五年制在3000学时以下)。在减少教学学时的同时,增加必修课,增大选修课比例,让学生在大面积辅修、选修及各类课外活动中自主学习。这种卓有成效的人才培养新机制大大增强了学生成才的欲望和学习的动力。其次,重组课程内容,加强基础课程建设。1994年学校开始按专业大类划定基础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按照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三个层次来组织课程建设。从80年代起,学校每年拨出专门经费加强课程建设。到目前为止,共有41门校级重点课程和专业方向课进行重组优化整合,并形成若干课程体系,提高了总体教学效率。
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跨世纪的人才,学校积极推动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实施“合格+特长”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行“优秀生联合班”培养计划,采用“辅修、双专业和双学位复合培养”制度,形成“金字塔”式的人才培养架构,多模式、多手段、多渠道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1999年起将原本科生教学计划扩展为本科生综合培养计划,将人文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纳入学生培养的总框架中,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于2001年起大力推进学分制,允许学生在三至六年内完成四年制本科专业学习。同时由2000级学生开始实行二年级转专业制度。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大大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学校还大力改善实验教学条件。1995年以来学校拨专款专门用于改善实验教学,组建十大基础实验中心,对实践环节的设置进行统筹规划,增加了新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逐步形成了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学校还不断改革课堂教学方法,积极采取措施。鼓励教师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目前已有多媒体课件150门,多媒体课室的座位数达4257个。1999年学校开始实施本科生参与课外科研实践训练计划,聘请有一定学术声望、教学和科研工作经验丰富的专家组成本科生参与课外科研实践训练领导小组,让学生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参加科研实践,接触工程实际,锻炼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目前每年有近1000名学生参加该训练活动。
在长期的改革和发展中,华南理工大学遵循教育规律办学,同时根据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发展的新特点、新要求,在继承优良办学传统的同时,又不断培植具有时代特征和地域特点的办学特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全校上下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大胆突破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办学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打破学校与社会的隔离状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开展教育改革,使教育与经济、学校与社会紧密结合起来,在教学改革中,加强基础,强化能力,采用多种培养模式,使人才培养适应改革开放前沿地区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1992年起华南理工大学开“联合、共建”之先河,在全国率先与广东省政府达成共建协议,而后又积极与广东省有关方面开展联合办学,主动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有针对性地为经济建设培养高层次的人才。先后与广东省电力工业局、广东省交通厅合办电力学院;与交通学院及有关企业合作共建了电子信息学院等四个学院。同时,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原则,与广州石牌地区五所高等学校开展联合办学,联合共建,为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也使长期困扰学校的办学经费、实习基地等难题迎刃而解。
1999年11月22日~27日,教育部组织专家对华南理工大学本科教学工作进行了实地考察和评估,“华工人”用汗水换来的优异成绩和鲜明的办学特色、办学模式赢得了专家们一致好评。华南理工大学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优秀评价,成为全国15所本科教学工作优秀的高校之一。
良好的学习风气、浓郁的学术气氛、高品位的文化艺术氛围以及优美的校园环境,形成了育人的“大熔炉”。50年来华南理工大学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毕业生,其中有两院院士5人、省部级领导10余人、将军3人,毕业生在各自的岗位上为祖国的建设和人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正如学生们在校时所说,“今天我以华工为荣,明天华工以我为荣”。
华南理工大学多年来致力于教学改革,有力地促进了教学质量不断提高。1989年以来,学校在四年一次的国家教学成果评比中,多次荣获一等奖,2001年学校又在第四届国家教学成果评比中获一等奖。学校学生在全国和国际的学科竞赛、体育比赛、艺术大赛中多次获得大奖,为学校争得了荣誉。学校培养的毕业生备受用人单位的欢迎,自1990年本科生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以来,学校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近年来平均供需比在1:4.5,一次就业率98%以上。华南理工大学已成为我国、特别是华南地区高级科技和管理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被社会誉为“工程师的摇篮”、“企业家的摇篮”。
面对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要建设一流大学、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华南理工大学更感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