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知青中的女性

历史·史学·性别 大连大学性别研究中心协办
2002-11-19 来源:光明日报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 刘小萌 我有话说

知识青年是当代中国特有的一种社会角色,简称“知青”,是指20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末在政府组织下从城镇下放到农村、边疆落户的初、高中毕业生,总数约1700余万,其中“文革”10年间下乡的知青1400万,大约相当同时期城市人口的1/10。如此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活动,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上都是空前的。

随着上山下乡运动的偃旗息鼓,“知青”早已实现了社会角色的转换,融入到社会的各个阶层。从这个意义讲,“知青”已是一个历史的名称。问题在于,知青群体在经历20多年的复杂分化后还保留着许多有形或无形的联系,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大批知青(首当其冲是女知青)内退、下岗成为新时期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使“知青”问题重新具有了某种敏感性。另一方面,“知青”意识也有抬头和蔓延的趋势,尽管已两鬓白发,即便是陌路相逢,一句“知青”,就足以使彼此产生心灵的沟通、情感的认同。从这个意义上讲,“知青”仍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很现实的名称。

我过去研究知青史,主要是运用传统史学的研究方法,同时也借鉴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的一些方法和成果。当然,由于知青中女性问题的突出,我也不能不有所关注,其中如婚姻问题、就业问题、受迫害问题等,在拙著《中国知青史——大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中都有专门的表述。今年,我在做知青口述史这一课题时,采访了不同类型、不同处境的知青,对知青女性问题又有了新的认识。

“文革”的政治背景和到农村安家落户的独特形式,注定了知青婚姻关系的缔结无法依循生活的常规。基于政治需要而鼓励女知青嫁农民,为此还树立了一批典型(以白启娴为代表),并把它说成是缩小“三大差别”的一种途径,这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女性屈从男权的一种表现。在男权社会中,血胤的延续是以男性为依据的,在农村,许多出身不好的女知青受到歧视,她们为了改换门庭,只好嫁给贫下中农,所谓“出身不由己,配偶可选择”,凸显了这种婚姻的政治意义,同样也是女性依附男性的一种表现。无论是在边疆农场(生产建设兵团)还是内地农村,知青女性遭受蹂躏、迫害的事件屡见不鲜。根据1973年国务院知青办对24个省、区的不完全统计,1969年以来共发生迫害知青案件2.3万余起,其中,奸污女知青案约占70%。这就是说,被官方确认的这类案件就有大约1.6万起。事实上,迫于封建文化传统与专横权力的双重钳制,还有许多知青女性在受到迫害后大多隐忍不发。

“文革”中间,各地插队知青中男女同工不同酬现象非常普遍,招工中的性别歧视也司空见惯,致使大批女知青长期滞留农村,一些地方“女多男少”现象日愈凸显。在吉林省怀德县,1970年至1975年招工中,男知青走了5000多人,女知青仅走了2000多人,占招工总数的28.9%。截至1976年,全县还有下乡多年的老知青1645人,其中26岁以上的大姑娘1010人。1978年河北省保定地区知青办在一份报告中忧心忡忡地指出:仍旧留在乡间的2千多知青中,女性占2/3,“为什么这么多?主要是历年招工、征兵要男不要女。”

“文革”的结束曾燃起千百万知青追求新生活的希望。他们在经历重返故里的短暂喜悦之后,很快卷入了一场又一场人生的拼搏,待业就业、结婚生子、学习进修、评薪晋级……当这一切似乎接近就绪时,自己已鬓染白霜,精疲力竭。社会角色转换了,巨大的努力付出了,但对于许多女知青来说,面临的新老问题依旧严峻。首先是婚姻问题。社会上一大批“老姑娘”就出自女知青群体,而已婚女知青的婚姻质量也存在不少问题。有人说,“在成功的男士背后,总有一个贤能的女性。”而我想说:在一个落入弱势群体的女知青身后,往往掩藏着一段失败的婚姻。韶光易逝,青春不再,回城后再寻觅迟暮的爱情谈何容易?几乎所有与农民结婚的女知青(除了极少数例外)都以“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为结局,至于她们的第二次婚姻,也未必美满。许多双知青家庭,如果他们的原籍不是同一个城市,也因为政策的翻云覆雨而屡经摧残,真离婚的、假离婚的、离婚后又复婚的、还有虽未离婚却依旧天各一方的。这些问题,在一些大城市酿成了数不清的悲欢离合,恩恩怨怨。其次是失业(下岗、内退)问题。当年的“老三届”女性,如今已是50—56岁左右的年纪,许多都已下岗。许多企业的改革,重点不是放在难度很大的制度改革,而是大刀阔斧裁减员工,首当其冲被“砸饭碗”的就是中年女性,而“女知青”又恰好赶上这个点。

上山下乡运动是中国当代历史上历时最长、涉及范围极广且影响深远的一场运动,它的兴与衰,改变的不仅是一代人的命运,还直接影响到后来的社会变革。对这段历史的研究,目前才刚刚起步。由于相关文献档案浩如烟海,因此,历史学的研究具有一定优势,但与此同时,从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展开多角度研究与合作也势在必行。在这方面,性别研究(主要是妇女研究)无疑具有重要价值。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