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和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共同举办的“当代科技革命与哲学创新”学术研讨会前不久在杭州举行。来自科学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科技伦理、STS、认知科学、信息哲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60余人出席了会议。与会同志从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的角度透视了当代科技革命的本质和特点,分析了现代科学革命的认识论与方法论意义,揭示了国家创新系统以及创新系统方法论的主要特征,勾画了数字化时代的知识体系及其表达与传播的方式,追问了生物技术时代的伦理难题,探讨了虚拟实在的本体论特征等等。
一、当代科技革命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创新问题。
从科学技术的双重功能看历史唯物主义叙述体系的改变。复旦大学俞吾金教授对传统历史唯物主义的三个理论前设,即资源和生产发展的无限性,科学技术只具有生产力的功能,而其历史作用则始终是进步的和革命的,科学技术并不具有意识形态的功能提出质疑,认为在当今的时代条件下,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的基础上,应对其叙述方式进行必要的改变和调整。
知识实践形态及其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赵剑英副总编着重提出并论证了“知识实践形态”的范畴。他认为,知识活动的产业化,物质生产活动以及社会生活越来越科技化、知识化,已成为当代社会的一个重要事实和趋势。知识生产活动已从物质生产实践和精神生产领域中分离出来,并对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产生重大影响。这一重要时代特征和趋势的哲学意义在于,知识已成为人的生存活动方式,知识实践已成为重要的实践形态,同时也成为人类生产和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
二、虚拟实在及其本体论问题。
作为一种“存在”的虚拟实在究竟是一种什么存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肖峰教授认为,虚拟实在本质上不是现实实在,虚拟实在是与数字技术相关的一种现象,亦可称为“数字实在”。虚拟实在不仅是对现实实在的数字化复制,而且是一种数字创作活动,所创作的虚拟实在“源于”现实实在,又“高于”现实实在。
山西大学成素梅教授认为,虚拟实在是在理论指导下的技术所创造出来的实在,它与经由人的理性活动在科学理论中所描述的实在(科学实在)不完全相同。虚拟实在在形式上虽然具有可感知性,但却不具有物质性,它是三维影像和人的各种感知之间的有机结合,是信息的接受、加工、反馈和传递的过程,是科学实在的技术再现。所以,与具有不确定性的科学实在不同,虚拟实在在内容上具有确定性,并以决定论的方式存在着。
三、科技革命时代的伦理问题。
对生物技术带来的伦理难题的思考。生物技术带来的伦理问题有:以技术手段辅助甚至替代人类生殖过程是否道德?克隆名人是否有损人类的尊严?遗传疾病预测是否道德?产前性别鉴定是否道德?基因修补、基因嫁接,特别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半人半畜的物种制造是否道德?对于诸如此类的问题,北京大学吴国盛教授认为,生物技术与伦理之间的冲突本质上是人性原则与技术原则之间的冲突。通常有两种解决冲突的方案,一是修正人性原则以适应技术原则,一是限制技术原则以适应人性原则。生物技术所引起的巨大恐慌,本质上不是技术与伦理之间的冲突,而是人类对“生活世界”之丧失的恐惧。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李德顺评论了环境伦理学的争论,争论的一个理论焦点在于,我们的理论认识是要从此根本否定“以人类为中心”这一原则,还是要重新理解和合理地规范它的内容及涵义?在科学技术业已将“人是什么”这个问题重新提出,并要求提供比以往更精确的回答之际,如果我们的哲学和伦理学缺少相应的意识,却仍旧停留于未加批判的传统观念之中,那么即使不成为实践发展的阻力,至少也可能陷于隔靴搔痒的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