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11月21日电 本报今天在京举行理论界专家学者座谈会,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与会同志强调,学习好、宣传好十六大精神,是当前首要的政治任务,也是广大理论工作者的光荣职责。
与会同志一致认为,党的十六大是我们党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也是我们党在开始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三步战略部署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代表大会。江泽民同志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全面分析了我们党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科学总结了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十三年的基本经验,进一步强调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深刻阐明了我们党在新世纪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实现什么目标等重大问题,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党的建设等各项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奋勇前进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与会同志指出,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决策和历史性的贡献,对于我们党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一个宏伟的目标,又是一个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目标。它使我们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与人民群众更加贴近了,对人民群众具有极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号召力。
与会同志说,十六大报告强调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是我们党成熟的重要标志。
与会同志认为,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立足于中国的现实,大力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任务和突出要求。我们正在从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壮丽伟大而又十分艰巨的事业,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精神的支撑;同时,一种伟大精神的培育、形成和发展,是事业成功的必要条件。在当前国际竞争空前激烈的情况下,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已成为一个民族能否兴旺发达的关键。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我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与会同志认为,十六大报告对政治文明作了精辟的阐述,明确了它的基本内涵和具体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文明理论的重大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这就要进行体制创新和制度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与会同志表示,十六大报告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理论创新的典范。深入研究、阐释和宣传这些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广大理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和光荣的历史使命。广大理论工作者要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密切结合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丰富实践,对十六大报告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作出阐释,帮助人们解疑释惑,帮助人们理解十六大精神,掌握十六大精神,让十六大精神广泛深入人心。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慎明,中央党校副校长王伟光,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杨胜群,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罗国杰,北京大学教授黄楠森、刘方棫,全国社科规划办公室主任董京泉,中央党校教授王东京等专家学者出席会议。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石仲泉提交了书面发言。本报总编辑袁志发出席会议并讲话。座谈会由本报副总编辑李景瑞主持。本报理论部主任赵石宝出席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