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救护培训”任重道远

2002-11-22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孙献韬 我有话说

1974年,美国的海姆力克医生发明了一种处置呼吸道阻塞的急救法:一旦发现有人被食品等异物噎住、呼吸困难,应立即从后面抱住该人,一手握拳,顶住脐部上二指处,另一手托住握拳之手,用力向上、向里挤压,反复几次,阻塞气道的异物将被因挤压而产生的体内高压气流冲出气道。

据北京红十字会救护培训中心副主任金辉介绍,这种操作简单、叙述起来也不复杂的“海姆力克急救法”自发明以来,救活了无数濒死之人,海姆力克本人也被《吉尼斯大全》确认为“世界上救人最多的人”。海姆力克的名字在西方家喻户晓,曾经有报道称,一名5岁女童,用“海姆力克急救法”成功抢救了与她一起玩耍的6岁男童。

但这种立竿见影的救命术在中国却并未得到普及。3年前,北京市某中学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一名初中男生课间到校外买包子吃,听到上课铃响,边跑边往嘴里塞包子,一下就噎住了,仆倒在地。老师和同学一阵忙乱,有灌水的,有拍胸的,就是没有人知道“海姆力克急救法”。眼看着这位少年的脸色由红变紫,由紫变白,大家迅速将他抬到离学校仅有几百米远的医院。前后不过十几分钟,这名少年却再也没有醒来。

为什么如此简单易学的救护知识,却这么难以普及推广呢?金辉认为关键还是人们的观念跟不上。一提“紧急救护”,人们就联想到救护车、医生或消防队员,很少想到自己能做点什么。其实生活中绝大多数意外伤害发生时,不可能有医生或救护车在场,普通民众才是意外伤害的“第一目击者”。人的大脑非常娇嫩,在缺氧状态下只能维持4—7分钟,缺氧10分钟以上,大脑所受的损伤将不可逆转,即便恢复了呼吸和心跳,也会成为痴呆患者或植物人。从“救命”和“减少伤残”的角度看,“第一目击者”的作用远远大于呼啸而至的救护车里的医生。

原北京市急救中心副主任李宗浩认为,除了“海姆力克急救法”,普通民众还应懂得一些“心肺复苏术”。李宗浩给记者提供了两个“未经官方认可”的数据:在美国,心脏停搏之后的救治成功率在20%以上,而在中国,这个比率不到1%。美国的2亿人口中,接受过“心肺复苏术”培训的达8000万人次。而在中国,绝大多数人没听说过“心肺复苏术”这个词。

李宗浩介绍说,“心肺复苏术”发明于1958年,英文名为:Ca rd io Pa lm on a ry Re su sc ition,缩写为CPR。在意外情况下,心脏停跳、呼吸中止的病人能否重新恢复生命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第一目击者”能否在4—7分钟之内,为病人正确施行CPR。李宗浩用三个“最”来描述CPR在全世界的推广普及:这是20世纪60年代后,人类社会在普及医学知识上最为成功、最为广泛、影响也最为巨大的技术。

来文铮大夫在北京红十字会工作了40年,是“救护培训中心”的创始人之一。来大夫告诉记者:CPR和“海姆力克急救术”都是简单易学的实用技能,普通人只要参加一两个小时的培训,就能掌握动作要领。如果能够抽出两天时间参加救护培训,一些常见的意外伤害事故就可以应付自如了。她带着记者参观了一个“救护人员培训班”,20多名来自大型商场、市政系统、电力部门和外资企业的年轻人,正在教师的指导下,为“CPR人体模型——安妮小姐”实施心肺复苏术。来大夫说,北京市红十字会和18个区县的分会都在搞这样的培训活动,平均1年能培训1万人次。另外一些急救站、消防队、医院、制药厂和大型外资企业有时也搞一些类似的培训活动。

记者注意到,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已经认识到普及“救护培训”的重要性,并出台了相应的推动政策。2001年8月,中国红十字会与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建设部、铁道部、民航总局等15个国家部委联合发文,要求按系统广泛深入地开展救护普及工作。中国红十字会为此制定了工作目标:到2004年,每100个人中,要有0.5-1个人接受过救护培训。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