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仅一年的江苏大学,出现了令人瞩目的“洼地现象”,一批批海内外学有专长者纷纷落户江苏大学。该校有什么高招牵动那么多人“投奔”呢?校长杨继昌说:“我们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紧紧围绕吸引、培养、使用人才做足文章,敞开大门接纳各路贤才,让各类人才进得来、留得住、用得上。重视人才,我们尝到了甜头。”
拥有2.5万学子的江苏大学,是江苏省“十五”建设全国重点大学。一年前,由原江苏理工大学、镇江医学院、镇江师专合并组建而成,时刻准备着借势腾飞,这个“势”就是人才。一是出高质量的人才,二是出高水平的成果。这两者都需要高水平的队伍支撑。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队伍,一支高素质的教学名师与主讲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的根本任务。
靠人才腾飞就得借助已有的优势。除了雄厚的学科基础外,该校还具备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东南邻近上海,西北与南京接壤,沪宁两大都市是全国高校密集区,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完全可以“拿来”为自己所用。
该校从成立时起,就推出了人才建设工程,主要抓了两项工作:一是在“十五”期间,引进教授、博士200人,副教授、硕士300人,培养博士300人、硕士400人;二是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博士、硕士培养工程”和“教学名师培养工程”。
首先实施的是“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对于国家重点学科、省部级重点学科和学校重点发展的新型、边缘学科及应用学科,该校向国内外招聘“特聘教授”,作为这些学科的方向带头人。目前已有一批从国内外汇聚而来的中青年专家,被聘为“特聘教授”。本着“不求所属,但求所用”的原则,该校以“柔性引进”的方式,聘请两院院士、国内外知名学者前来,作为“讲座教授”,指导研究生并开展科学研究。目前已聘请了6名院士作为该校的“随访院士”,指导重点学科和新兴学科的建设。该校还加大力度从海内外引进博士、教授,为他们提供科研启动经费、安家费、较高的岗位津贴,创造较好的生活、工作条件。近一年来,已有20多名从海内外归来的博士、教授来校工作。
其次是实施“博士硕士培养工程”。除了在校内培养一批博士外,学校重点采取“联合培养”、“访名校拜名师”,将其送往国内外名牌大学攻读学位,或做访问学者,由此逐步消除“近亲繁殖”,促进学科和队伍向更高层次发展。该校已先后与7所名牌大学签订了协议和意向,每年有计划地送出一批教师攻读博士学位。目前该校国内外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和博士后的教师已达120多人,攻读硕士的达到200人。“十五”期间,学校将采取上述方式再培养博士200名、硕士300人,基本实现博士、硕士比例达到75%的目标。
为了将“三大工程”抓实抓好,校长杨继昌提出,在投入上,要“不遗余力,不惜重金,不留遗憾”。“不遗余力”就是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各级领导竭尽全力,推行一把手责任制和两级管理、目标管理为核心的管理制度改革。对在引进、培养人才,尤其是引进高层次人才方面成绩突出者给予奖励,对完不成目标者,做出处罚。“不惜重金”,就是在队伍建设中加大投入,为高层次人才创造更好的生活、工作环境。引入市场机制,对人才市场上紧缺学科的高层次人才,在待遇上相对高于周边地区相同的待遇。“不留遗憾”,即在思想上有超常规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维;措施上有超常规对策。
为落实责任,该校加强了组织保障。学校成立了由校党政主要领导、主管人事的副校长和人事处、教务处、科技处、研究生部4个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的师资工作领导小组,对师资规划、引进人才计划、“特聘教授”、“校内资格教授”和“讲座教授”进行审议,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所需的科研启动费、配套设备费等进行把关。
千方百计引人才已作为一项制度坚持下去,此举引起了教育界关注。一位教育专家说:“得人者昌,才为我用,江苏大学在短短一年内成为国内名校,综合实力迅速上升,这种靠人才促发展的做法,可谓抓住了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