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措施得力 管理到位 成效明显

2002-11-25 来源:光明日报 梁存喜 我有话说

鄂尔多斯市是国家重点能源基地之一,境内煤炭资源十分丰富,全市8.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含煤面积占70%,而且品种全,质量优,煤层稳定,易开采。2001年,全市地方煤矿原煤产量达2550万吨,焦炭产量达到65万吨,洗精煤达到90万吨,煤炭外运量达到510万吨,煤炭工业实现产值10.9亿元,全行业实现利税2.6亿元。这些成绩的取得,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有关部门措施得力,加强管理,是其中最主要的因素。

关井压产一次性成功

近几年,由于地方小煤矿点多面广、规模小、装备差、资源回采率低、安全条件差,无序竞争、安全事故频频发生,地方煤矿清理整顿势在必行。可是有的地方小煤窑关停后总是死灰复燃,而有着千余座地方小煤矿的鄂尔多斯市却一次性关井压产成功。

1998年国务院和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相继下发了地方煤矿关井压产的通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先后召开多次会议进行具体部署。在全市范围内实行煤炭准销证管理,对于非法和布局不合理的煤矿不予发放煤炭准销证,严禁其产品进入市场,从而促进了关井压产工作的实施。

2001年,按照国务院、自治区人民政府以及市政府关于乡镇煤矿停产整顿的有关精神,市旗(区)煤炭主管部门与各产煤乡镇及地方煤矿协调配合,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联合行动,严防死守,集中主要力量开展整顿工作。从7月初开始,市旗(区)煤炭局共抽调56名专业技术人员并邀请自治区安监部门的监察人员,会同产煤乡镇及煤矿专业人员900多人,分区域组成了“四位一体”的四个安全整顿小组,对全市地方煤矿进行拉网式监督检查。

1998年到2001年底,全市共关闭矿井967座,关井率达到64%,全市1500多座地方煤矿压缩至目前的582座,压产838万吨。通过关井压产,全市关闭占煤矿总数近三分之二的非法开采、布局不合理、生产条件差、单井生产能力低的矿井,有效地保护了煤炭资源,为解决煤炭产量过剩、调整优化结构、规范煤炭生产秩序、提高整体素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安全生产井然有序

作为鄂尔多斯市支柱产业的煤矿连续数年未发生重大伤亡事故。几年来,全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市政府与旗(区)政府、旗(区)政府与各产煤乡镇、乡镇与煤矿均层层签订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状,并认真贯彻落实、严格兑现奖罚,使安全生产工作在目标化管理的轨道上顺利进行。

市旗(区)煤炭主管部门,一方面积极配合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积极开展联合检查,另一方面采取旗(区)互检及自检等形式,认真、细致地对煤矿进行安全检查。针对检查出的问题,及时进行改正,并视情节分别下达停产整顿通知书或整改通知书,从而消除了事故隐患,有效地防范伤亡事故的发生。为加快煤矿安全技改步伐,从根本上实现安全生产,煤矿企业通过自筹、借贷等形式筹集资金进行投入;同时,市旗(区)政府加大了煤矿专项资金的返还投入力度,用于煤矿安全技措项目。鄂尔多斯市地方煤矿以前普遍采用“残柱式”开采方法,安全系数小,安全隐患难以排除,煤矿回采率仅能达到20%—30%,资源浪费十分严重。针对这种现状,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彻底转变原有的落后的采煤方法,并在《鄂尔多斯市煤炭工业“十五”发展计划》中进一步明确,从2001年起至2003年年底,全市所有地方煤矿必须实现“区段前进、工作面后退、中央边界式通风”的短壁式采煤方法,对于在规定时间内没有按照规划设计的标准进行整改或改造无望的煤矿,首先要停产、停销,然后协调有关部门吊销相关证件,彻底封堵井口。市旗煤炭主管部门紧密配合,结合2001年开展的地方煤矿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煤矿采煤方法的变革工作。到2002年6月底,全市共有102座煤矿实现了短壁式采煤方法。这部分煤矿不但安全生产形势得到极大改观,而且回采率也得到了较大提高,由原来的平均20%—30%提高到了40%—60%。

通过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全市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从根本上得到好转。自1999年至2001年底,全市地方煤矿安全事故逐年下降,死亡人数逐年减少。乡镇煤矿国有煤矿的百万吨死亡率分别为3.63和0.17,创造了1986年至今16年中的历史最低纪录。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