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让农民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2002-12-06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曾毅 我有话说

16岁的邵帅看上去只有八九岁,父亲10年前因车祸高位截瘫,母亲因此患了精神病,不懂事的小妹妹需要照顾,家庭重负压得他喘不过气……不久前,不慎又被轧面机将右手两根手指轧断,母亲只拿了400元钱把他送到医院。

在医生、护士的照顾下,邵帅做了手术、住了院。

在吉林省扶余县,这样的医疗方式已为农民所习惯,这样的患者随处可见,这里就是在学习“三个代表”春风中诞生的全国首家扶贫医院。

扶贫医院的由来

扶余县地处吉林省北部,最远的乡距县城近百公里。由于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这里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较为缓慢。一些镇卫生院早在几年前就已解体,勉强维持运营的乡镇卫生院也仍停留在老三件(血压器、听诊器、体温计)的简陋设施和初级医疗水平上。县民政局2001年初的统计报告显示:由于连续4年遭灾,扶余县农民年人均收入不足1700元。农民患了危急重症,近处就医条件简陋,看不好病;去省、市医院就医,路途遥远、费用昂贵,看不起病。面对这种情况,扶余县人民医院提出了利用已经解体的大林子镇卫生院建立扶贫医院的思路。

医院广大医护人员认为,人民医院应该更多的考虑广大人民的利益,特别是要考虑为广大的农民服务。院长许国精的话耐人寻味:“我国的城市占有70%的卫生资源却只占有30%的人口,农村拥有70%的人口却只有30%的卫生资源。我们的医院是大众的医院,是百姓的医院,更是农民的医院。”

扶余县人民医院利用自有资金和通过职工集资方式,筹集了300万元资金,用5个月时间,在原大林子镇卫生院旧址建立了一所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的医院。2001年11月6日,医院正式开业,大门上赫然挂着扶贫医院的招牌。

注重服务质量实行弹性收费

走进医院,大理石阶梯、瓷砖地面、洁白的墙壁、精致的门窗。再看看设备,美国CT机、日本东芝800mA电视显像透视机、惠普B超,还有骨科牵引设备、眼科裂隙灯。面对每个来者的诧异,许院长不知道解释了多少遍:“农村有游医、有诊所,从某种意义上说,农民不缺医、不少药。但是农民缺少的是高品位、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我们要让农民不仅能看得上病、看得起病,更要看好病,让穷乡僻壤的农民和城里人享受同样的医疗。”

在一进大厅的墙壁上,明白地写着“扶贫收费标准”:一、所有医疗服务项目均按国家规定标准的80%收取;二、免收挂号费、伙食费(住院病人)、随员费、救护车出车费、随行医护人员出诊费;三、革命伤残军人减半收费;四、较困难的农村居民医疗费用减免35%至40%;五、特困农村居民实行弹性收费甚至减免一切医药费用。同时,医院还对部分单病种收费实行了最高限价,如阑尾切除术、疝修补术最高不超过600元。

医院辐射周边11个乡镇近15万农民。如何界定他们的贫困状况?医院在各乡镇的协助下,进行了统计调查,按照微困、贫困、特困三个等级制成A级、B级、C级卡,农民看病时持卡和户口簿、身份证,就会得到不同层次的减免。这里的医疗特点就是,首要是服务质量,关键是弹性收费。

农村医疗体制改革的新模式

扶贫医院是根据量大面广的农民患者需要救治和医疗承受能力的实际、绝大多数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濒临解体的实际建立起来的。那么,医疗扶贫靠什么来支撑?

许国精说,医疗扶贫的前提是医院自身的存在和发展。扶贫医院是扶余县人民医院医疗集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员由县医院统一派出,3个月轮换一次,实行岗位目标责任制管理,对医护人员按照完成的工作业务量和服务质量评价业绩,而这一业绩又是县医院工资调配、职称晋级的重要依据。16个业务科室和辅助科室足以满足农民就医需要。为解决扶贫和自身生存发展的矛盾,医院通过3个渠道最大限度地降低经营成本、增加收益,即规定派出医护人员工资及奖金回总院分配,减少一些成本;实行药品和一次性卫生材料全部由总院实行集团采购,降低一些成本;最重要的是通过优质服务吸引周边农民到扶贫医院进行密集型医疗消费。

扶贫医院8个月接治病人22198人次,医疗收入达到92万元。实践证明,扶贫医院前途光明。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